北京建筑文化发展报告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7 19:08

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7日了解到,北京建筑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北京建筑文化发展报告(2024)》,包括总报告《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2024)》和多个分报告,针对北京的历史街区、清代王府、祭坛建筑、长城、京西工业遗产、“苏联式”建筑遗产等类型建筑,聚焦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遗产,对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成效提出了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北京在减量背景下推进城市更新,通过“片区化+综合性”的多模式探索,初步实现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协同共赢。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与历史街区保护有机结合,城市更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取得标志性成效,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提供了“北京方案”。

在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协同发展方面,北京仍存在深层矛盾,需构建全过程统筹机制。一方面在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中未能充分统筹遗产保护,存在遗产资源识别不清、文化价值理解不足、“重整治轻保护”等现象,同时历史风貌整体性保护需求与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诉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报告建议发挥城市更新规划引领作用,制定“一街区一策”更新方案,明确保护与发展路径,完善特色产业引导机制;统筹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在更新单元规划中强化历史文化资源识别与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北京城市更新街区建筑遗产管理规程》,将建筑遗产保护要求系统嵌入城市更新全过程。

在文物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北京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性成果显著,政策层面通过出台《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等举措,推动文物开放利用制度化,为超大城市探索出一套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范式。但部分修缮后的文物建筑长期空置,活化利用多局限于展示型用途,缺乏多元复合功能探索,与周边功能衔接、特色产业融合及运营机制方面仍显薄弱,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报告建议在落实《北京市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试行)》等政策基础上,深化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路径,建立项目库、推动运营试点项目多样化发展,推动产权交易、租赁合作等模式,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模式,鼓励社会组织、文旅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文物活化利用。

报告还指出,北京已初步构建起历史建筑“认定-登录-挂牌-图则-修缮”的制度链条,实践中建议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指引体系,通过灵活利用机制、资金引导、产权转让与产业融合等方式,激发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刘忠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