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三亚市公安局就网传“三亚潜水教练反复压女孩向水底沉”虚假信息发布警情通报:经查,黄某娇(女,34岁)、吕某(女,21岁)为吸引网络流量,分别在福建、上海等地将他人在网上分享的国外潜水视频进行恶意剪辑,编造、发布关联三亚的虚假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构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属地公安机关已依法分别对两人作出行政处罚。
暑假到了,很多人会带着孩子出门看世界,海边嬉戏是热门选择。正是瞅准了这样的“刚需”,黄某和吕某不惜张冠李戴制造耸人听闻的“热点”。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造谣者或许以为,一段视频、几句文案不过是“博眼球”的小把戏,却未曾想过其对目的地旅游生态会造成严重打击。当“三亚潜水教练反复压女孩向水底沉”的视频在网络疯传时,画面中女孩挣扎的姿态与“拒绝高价拍照遭报复”的文案,瞬间点燃公众怒火,并引发对三亚潜水安全的集体恐慌——评论区“再也不敢去三亚潜水”之类声音此起彼伏,三亚旅游服务中心不得不紧急辟谣并公布维权热线以安抚游客。
恶意剪辑抹黑三亚潜水,是对旅游品牌的“精准打击”。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安全、规范服务的信任投票。倘若谣言没有被及时戳破,就会形成“信任黑洞”,三亚文化旅游业多年积累的形象口碑很可能因此毁于一旦,让三亚乃至整个海南的文旅经济遭受重创。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造谣并非孤例:河南郑州“天价寻狗”闹剧里,某传媒公司法人为吸睛杜撰功勋犬丢失;山东淄博“吨姐”自编自导“路虎堵宝马”车位纠纷,靠狗血剧情收割几十万万粉丝……这些案例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造谣——传播——牟利”产业链,部分自媒体深谙“标题惊悚、剧情冲突、情绪煽动”的流量密码,甚至形成公司化运作。
“流量病”被诟病久矣,为何屡禁不止?一是违法成本过低。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明确禁止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但现实中多数案件仅处以行政拘留,与造谣者通过流量获得的广告收益、账号增值等相比,惩戒力度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二是平台审核缺位。三是公众媒介素养不足,面对“有图有真相”的视频缺乏甄别能力,无意识成为谣言扩散的推手。
“三亚潜水谣言”闹剧终结了,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应有的惩处,但自媒体造谣乱象却值得引发深思。从“天价寻狗”的虚假悬赏,到“路虎堵宝马”的人为导演,再到恶意剪辑三亚潜水,此类为流量无底线造谣的“病症”,严重侵蚀网络生态,唯有依法严惩,方能以儆效尤。
2023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涉及社会事件需准确标注来源。此次三亚警方对造谣者处以行政处罚,正是对这一规定的落地执行。但要根斩断流量黑手,还需多管齐下,打出“法律震慑+平台监管+公众参与”的组合拳。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造谣行为的量化标准,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可依据《刑法》第 291条追究刑事责任,让“造谣一张嘴,牢饭吃到悔”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平台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谣言标签”快速识别机制,对疑似造谣账号可实施“先封禁后核查”,尽可能避免负面影响扩散。再者,公众亟需提升信息甄别能力,面对“惊悚标题+冲突剧情”之类的内容,要多长个心眼,切莫不加辨别轻率转发。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唯有让造谣者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让平台守住审核底线,让公众擦亮双眼,才能让地方文旅的碧海蓝天不再被虚假信息污染。毕竟,真正持久的流量,从来只属于真实与美好。
文/胡欣红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