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无堂食外卖标准开启数字化监管新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17:34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近日宣布,《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简称《规范》)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个针对无堂食外卖全链条服务的团体标准,《规范》不仅填补了行业监管空白,更开创性地构建了数字化监管的新范式。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重庆方案”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我国网络餐饮服务监管正式进入智能化、可视化、可追溯的新阶段。

传统餐饮监管模式依托于实体空间的现场检查机制,这种以人力巡查为主的监管方式,在堂食时代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无堂食外卖业态的迅猛发展,其虚拟化、分散化的经营特征使得传统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大量隐匿于非商业空间的加工场所,既超出了消费者的日常观察范围,也脱离了常规监管网络的覆盖。针对这一困境,重庆创新性地提出“明厨亮灶+区块链溯源”的双轨制解决方案,通过强制商户实时公开食品加工过程,并建立从原材料到配送终端的完整数据链,实现了后厨操作的数字化转化。这种监管创新重构了市场信任机制,将消费者的移动终端转变为实时监督工具,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监管网络。

该《规范》最具前瞻性的突破,在于确立了平台企业的协同监管责任。通过实现“视频流数据+交易日志+物流轨迹”三维数据融合,构建了商户、骑手、平台三方联动的监管体系——当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违规操作,当区块链技术可以追溯食材的源头信息,食品安全监管就完成了从人工抽查到智能监测的质变。这种监管效能的指数级提升,本质上是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整合实现了监管范式的革命性突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对“食安封签”的技术性规定,要求封签具备“破坏性开启”特性,这一看似简单的技术要求实则蕴含深刻的监管智慧。通过在配送环节植入不可逆的验证机制,为每个交接节点划定了清晰的责任边界,有助于激发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当然,任何创新性制度在落地过程中都会面临现实挑战。对中小微商户而言,数字化设备的投入成本可能构成经营负担;实时影像采集涉及的隐私保护问题,也需要法律层面的配套保障。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技术监管可能催生新型规避行为,这对监管体系的动态调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重庆市正在推进的“三维监管”体系,应上升为更高层级的标准,不仅需要验证技术方案的普适性,还需要突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构建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这场发轫于外卖行业的监管变革,本质上是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的先行探索。随着服务交付日益向虚拟空间迁移,重庆实践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治理框架——以数字技术消弭信息鸿沟,以数据流动重构监管流程,以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这种治理逻辑对在线教育资质审核、互联网诊疗质量监控等新兴领域都具有示范意义。

可以预见,随着“后厨直播”等创新举措日益普及,当数字化监管渗透到外卖产业的每个环节,这种新型监管模式不仅有助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更将重塑数字经济时代的信任基础,为数字社会治理提供重要范本。

文/叶祠路

编辑/周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