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来首都博物馆的观众恐怕很难拒绝一支造型非常有特色的伯矩鬲文创雪糕。这款雪糕是以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伯矩鬲为原型制作的。
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初期的青铜器。1975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鬲是古代炊器,与鼎外形相近,但存在显著差异。从形制上看,鬲的器足呈空心柱状且与器腹连通,而鼎为实心足且足腹分隔。鼎主要用于烹煮肉类,鬲则专司谷物炊煮。不同社会阶层所使用的鬲,其材质也有所不同,普通民众日常多用陶制鬲器,而青铜材质则被贵族阶层专用于礼仪场合。
要在偌大的展馆中找到伯矩鬲,十分简单,因为它有一个“通关密码”——集齐七头牛。在青铜器中,伯矩鬲可谓“精致小巧”,通高仅33厘米,口径22.9厘米。但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它的造型和纹饰充满了力量感。
整个器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牛头。盖子的最顶端,两只圆雕的小牛首背靠背站立着,它们的耳朵线条柔和,眼睛微微凸起,仿佛带着生气。盖子本身的表面,又浮雕着两个巨大的牛首,它们的牛角异常夸张,像两把弯曲的大刀,高高翘起,甚至越过了鬲的器耳;角身上刻满了细密的鳞片状纹路,牛口张开,露出獠牙,透出一种近似神兽的威严。转到器身下部,支撑鬲的三只袋足(像口袋一样鼓起的足),每一足上都装饰着一个牛首。这些牛首的鼻子向前突出,仿佛正在蓄力冲撞。这些牛首,运用了圆雕(完全立体的雕刻)和高浮雕(凸起很高的雕刻)的技法,尤其是牛角飞扬的立体程度,在存世的青铜器中非常罕见。
真正让伯矩鬲价值连城、成为国宝级文物的,是它身上那15个字的铭文。伯矩鬲盖内及颈内壁分别铸有相同的15个字: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翻译过来是:某年某月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了我的主人伯矩许多海贝,主人为了纪念这一荣耀而铸造了我,并用于祭祀他的父亲戊。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通常是记载王室给予分封地的诸侯或宠臣的赏赐,受赏一事往往与祭祀先祖联系在一起,这是当时青铜礼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文献记载,伯矩此人活跃于西周燕国的上层社会,他应当有十分重要的身份,燕侯才会直接赏赐给他一些器物。
最重要的是,这件鬲的出土地点——琉璃河遗址,以及铭文中的“匽侯”,与此地其他墓葬(如M1193大墓)出土的多件带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如“克罍”“克盉”)相互印证,确凿无疑地证明: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带,就是西周初年燕国的始封都城所在地。这一发现,将北京作为有明确文献和考古证据支持的城市历史,向前追溯到了公元前1045年左右(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距今已超过三千年。这一结论被详细记录在《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等重要的考古发掘报告中。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伯矩鬲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首都博物馆唯一一件获此最高级别保护的藏品。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器,更是北京城从古老的燕都蓟城一步步发展成为今天国际大都市的最早、最坚实的实物见证。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