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校园剧团对接舞台的成功秘诀
水晶
2024-08-23
+ 关注

南京大学文学院在110周年院庆纪念之际举办的第二届南大戏剧周,从戏剧专业教学与公众对接的角度来看,其表现可能比专业戏剧院校都更出彩、出圈。7月5日至21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举行的第二届南大戏剧周,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创作、演出的《人间童话》《最后一次承诺》《故乡》和《国际饭庄》等四部戏,吸引了大量观众和评论者的关注。

能量场

此次戏剧周上演的四部作品中,《人间童话》讲述的是美好生活表象下的琐碎痛苦、迷茫和幻想,由于剧本已经成型多年,其悲凉感在今天看来似乎已有距离,但又恰恰是这种始终拉扯着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感慨,与仍然有梦的年轻人有着某种剪不断的心理连接。

《最后一次承诺》的故事背景是韩国的“烟囱示威事件”,但舞台现场却是一间便利店,代表其他人登上发电厂烟囱、自我隔绝426天的主人公,并未出现在舞台上,只是以影像的方式出镜。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他在便利店打工的妻子、他的工友、他小孩的辅导老师,以及便利店的老板和前员工。他们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承诺”所困,薪资纠纷、欠款、还钱……日常生活中的压抑与反抗,最终导致沉默中的爆发。

《故乡》则讲述了一个准备出国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回乡求款的过程中目睹的家乡现状:当年拆祠堂的人在靠修建骨灰灵塔发财,而主人公的整个家族也被这个生意引发种种争吵与纠葛。乡村的陈腐与知识分子的天真,互为尴尬映照。

《故乡》 摄影|蔡园

题材与反腐结合的《国际饭庄》更是落笔于微,讲述一个公路施工队的小人物们和管理部门之间的纷争。工人们一方面是被牵连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也上演着相互倾轧的人性悲剧。性别、权力、利益,各种复杂的生活场景和关系结构在这部戏里轮流登场,赋予了这部作品一种斑驳陆离的风格。

可以说,这四部戏的每个主题都不是当下商业剧场作品偏爱的主题。它们清冷、坚硬,甚至有点固执地钻向思想的深处,试图不断地刺痛观众,让观众思考,而不是发笑。

《国际饭庄》 摄影|海淀阑尾

“把人类的道德困窘做成悲剧和喜剧。”第二届南大戏剧周场刊上的这句话似乎可以被视作点题之语。不从俗流,不将商业性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保持独立思考和冷静表达,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痛点,似乎是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一直以来在戏剧选题和创作上的精神底色。第二届南大戏剧周的这四部戏,又更为集中地展现了这种精神底色。也恰恰是这种高浓度的思想能量场,吸引了大量戏剧观众到场。这几次造访鼓楼西剧场看戏时,我都遇到了许多多年未见的戏剧圈老友,其中不乏专程从上海等其他城市赶来的资深业内人士,大家仿佛都被这件事“炸”了出来,云集而至。

蓄水池

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成立于2007年9月,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指导下的一个剧场艺术团体。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融教学与文学和剧场创作为一体,主要成员为戏剧影视专业艺术硕士生(MFA)。2013年2月,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走出校园,注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年轻剧团,致力于以更专业的戏剧艺术作品贡献于社会。

作为一个从非艺术类院校走出来的学生剧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其背后的“成功秘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的。

时间追溯到一年多前。2023年4月,在“中国现代戏剧学科建立暨南京大学戏剧学科百年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董健戏剧教育基金”揭牌(董健教授是著名的戏曲戏剧研究专家,曾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务)。该基金由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捐赠设立,主要用于支持学校戏剧学科的建设发展,鼓励在校学生进行戏剧创作和学术研究。

《人间童话》 摄影|海淀阑尾

时间再往前追溯。2012年5月,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排演了当时在读的本科生温方伊创作的《蒋公的面子》作为献礼剧,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首演。这部带有独特人文气质的作品一经上演就引发热烈反响,不仅在戏剧专业领域引起诸多讨论,同时在演出市场上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迄今为止《蒋公的面子》已经上演500余场,依旧热度不减,成为中国近年来受到媒体和观众关注、极具影响的原创戏剧作品之一。而该剧演出形成的盈利,便成为“董健戏剧教育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取之于戏、用之于戏、以戏养戏,是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最重要的运转原则。有《蒋公的面子》这个南大戏剧“长子”的不断演出带来活水,蓄水池里的水源便成为剧团其他青年创作者的坚实资源与助力。《蒋公的面子》形成的收益,除去成本和必要的行政开支,大部分盈余都用于剧团的新剧目创作和排演,这也是为什么剧团在选择新创剧目时不会被商业上的利益得失过多牵扯,可以更专注于作品内容和思想深度。

这一发展脉络,亦得益于南京大学的办学传统。南京大学尽管不是中国最早开设戏剧课程的高校,却是中国戏剧学科建立历史最悠久、延续时间最长的高校,南京大学的戏剧学科一方面继承了乾嘉考据之学的传统,重文献、重史实,另一方面强调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和担当,培养了李龙云、姚远、赵耀民等多位重要的戏剧编剧。

南京大学文学院一直注重对学生的实操训练和培养,位于仙林校区的黑匣子剧场常年向学生开放,各剧社和创作团队都可以申请使用,每天的排期几乎都是满的。学生们拥有不断在剧场中实践、摸索、创作、表演并被观看、被评价的机会,增加了作品的打磨时间,形成的口碑比较和竞争又能刺激创作提升。《故乡》《国际饭庄》等作品都曾在校内进行过多轮演出,得以不断改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托举与滋养,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得以好戏频出的独家模式。某种程度上,这种“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模式,也非常值得其他同类院校或学科借鉴。

旋转门

伴随着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共同成长的另一个“秘诀”,在于人才梯队的建设。

因《蒋公的面子》闻名于业界的温方伊,现在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教授编剧课程。她近年的编剧作品包括《繁花》《活动变人形》等,能带着这些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投身教学。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陈恬,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戏剧研究者,也是经验丰富的译者和评论者,担任国内多个戏剧节的嘉宾和评委。她作为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剧场、欧洲后戏剧剧场,所著文章视野开阔、笔力深厚。由于她有很多机会充分接触国内青年创作的一线场景,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便利的创作条件和更多的展示机会。

《最后一次承诺》 摄影|海淀阑尾

正是这样一群面目新鲜的教学者和创作者聚集在一起,如在旋转门中无缝切换着教学、研究、创作的角色和功能,与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共生关系,才使得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成为剧团更坚实的学术和创作基础,让新人与学生们可以不断续航前行,新作倍出。

第二届南大戏剧周最让我惊喜的,还在于剧团整体的表演水准较前些年有了长足进步。带着校园基因的作品,即便文本有新意,但表演常显得稚嫩和生涩。但这些年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的剧目演出频繁,演员多出了许多锻炼机会。舞台上下,大家在扮演角色的同时也在创作、制作等各种岗位上摸爬滚打,对于舞台和角色的感知,也就不知不觉地丰富细腻了许多。

思考题

前不久,在2024阿那亚戏剧节举行的全新戏剧竞赛单元“未来戏剧SHOWCASE”,似乎也印证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南京大学艺术硕士剧团的另一个成功之道。9组青年创作者通过音乐剧、肢体舞剧、记录剧场、环境戏剧、独角戏等多种形式,探讨时间、衰老、科技伦理、AI、战争等主题,呈现对于未来戏剧的想象。最终评选出“未来戏剧”的金奖、银奖和评审团特别奖。

而“未来戏剧金奖”获得者、《时间来到了下半场!》的导演王光皓,是南京大学文学院2018级艺术硕士,即将成为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的第一届博士生;银奖获得者、《胜利》的导演王安邦,是南京大学文学院2017级艺术硕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特聘讲师,也是今年南大戏剧周中《人间童话》的导演,并在《国际饭庄》中登台表演。

从《蒋公的面子》长演不衰,到第二届南大戏剧周的四部冷门戏留下的热议,再到2024阿那亚戏剧节竞赛单元的金银奖斩获,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戏剧创作和产学研模式,足以引发我们在走出剧场之后的深刻思考——

何为创作?为何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获得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和真正的业界关注?什么样的创作土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创造力,以及独立思想和表达能力的剧场工作者?多年前,董健先生曾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大声疾呼的“不要丢掉自己有思想力的‘脑袋’”“戏剧要保住自己的思想力,即保住自己的‘脑袋’”,如今似乎后来人已经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

文/水晶

编辑/于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