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教育视角看小学数学教材
中国教育报 2024-03-01 12:25

儿童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会算数、解题、考试,还要在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激发潜能、启迪智慧、完善人格,均是儿童获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需要从教材中挖掘,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变得“好吃”,才能真正落实儿童数学教育的主张。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内容呈现方面,在儿童数学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从中年级开始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离不开实物和直观的支撑。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的数学内容呈现都需要直观、实物、情境、操作等多元表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比多少”,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过程,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为学习“两数相差多少的加减法”问题解决打下了基础。

教材重视“四基”课程目标的落实,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像计算内容的呈现,注重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的算理与算法,体现不同类型运算的一致性,发展推理意识。

二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注重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材除创设联系实际的情境和“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外,还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方法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有关图形的认识,教材设计了“有趣的拼组图形”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对组合图形的探究过程中认识图形的特征,思考图形之间的关系,积累探究图形特点和图形变换规律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这些设计对接儿童经验,激发了孩子数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有效体现了儿童数学教育的理念。

三是教材内容的呈现关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需要“在问题中学习数学”,有三个基本要点。第一,学会提问。发展儿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愿与能力是儿童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因问而学。真正的学习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不断产生问题也成为学习的动力。第三,问学交融。儿童一方面在不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应用和发展所学的知识、方法,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四能”目标落实为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了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境,设计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在各个领域中设计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例题,将培养学生“四能”与各部分数学知识、方法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问题——对解答的结果、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

为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外,还安排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逐步掌握知识、积累经验、感悟思想、发展能力。数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要立足儿童学习规律,为儿童的数学素养发展搭建阶梯。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站稳儿童立场,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们能够逐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喜欢上数学;通过日积月累的探索实践,逐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意识等,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核心素养也就随之逐步地得到提高。学生也必将终身受益。

作者/吴正宪,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数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