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位!博士基金经理“内卷”,学历越高能力越好?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1-18 10:03

新年伊始,基金经理队伍在“纳新”中持续壮大。截至1月13日,2024年共有26人走上基金经理岗,基金经理总人数达到了3679位,并呈现出两大结构性变化:

一是博士基金经理数量持续增加。包括本次履新的2名博士在内,全市场博士基金经理数量达到了362位(占比10%),而在2023年初还不足350人。从相关案例来看,高学历在竞争中优势明显。针对“当基金经理需要博士学历吗?为何有些博士基金经理业绩很一般?”等疑问。分析指出,不做研究不可能做好投资,高学历意味着更严格的专业化训练,只要不是“傻博士”都会更懂得如何研究。

二是基金经理在扩容中出现了从业年限趋短现象。44.25%的基金经理任职不超过三年,而任职十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分析指出,这是基金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表现。在快速扩容下,新人持续进入,同时老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等其他出路,或者因业绩不佳被淘汰。

综上,业内人士建议,基民在买基金时可选择“少年老成”的基金经理,既能保证有足够好的体力来支持工作,也有足够经验来应对市场涨跌。

博士基金经理占比达10%

买方研究员大多有着“基金经理梦”,当上基金经理不仅意味着职业发展上了大台阶,行业地位和经济回报也随之提升。“在现有职业路径下,买方研究员的职业高峰就是基金经理。如果想去当投研主管或更高的管理层,投资经历也会比研究经验更重要。因此,有志于此的研究员都会想着往基金经理走。”某公募投研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说。

根据同花顺iFinD,26位基金经理新人来自于18家公募机构,既包括华安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中邮创业基金、华商基金、金元安顺基金、银河基金、中科沃土基金等中小公募。太平基金“上新”最多,共有4位基金经理履新;大成基金有3位基金经理履新;华商基金、汇添富基金、融通基金分别有2位基金经理履新。

从新人履历看,高学历依然是最亮眼特征,26人中有22位硕士、2位博士、2位是本科学历。包括本次2名博士在内,全市场博士基金经理数量达到了362位(占比10%),而在2023年初还不到350人。并且,基金经理的进阶时长和学历呈现出一定相关关系。

比如,来自嘉实基金的博士基金经理尚可,在履新之前有过3年证券从业经验。他在2020年3月加入嘉实基金指数投资部任研究员,2024年1月11日起担任基金经理。来自华商基金的博士基金经理海洋,履新之前有过6.8年证券从业经历,于2017年3月加入华商基金,曾任量化研究员;2022年4月6日至2024年1月2日任基金经理助理。

中欧基金的管志玉,是一位本科学历基金经理,履新前的证券从业经历长达15年,有过博时基金交易员(2008年7月~2013年12月)、西南证券投资经理(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开源证券投资主办(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建信理财高级投资经理(2019年12月~2023年9月)等经历。她于2023年9月加入中欧基金2024年1月11日起担任基金经理。

除这两人外,其余多数硕士学历的基金经理,证券从业经历多在5到10年不等。

学历越高越懂研究,“傻博士”除外

但市场对高学历现象一直存疑:当基金经理需要博士学历吗?为何有些博士基金经理业绩很一般,没上过大学的投资人业绩却很好?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看法。

“学历不必然和投资业绩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没学历一定进不来。”某经济学博士基金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到,高学历意味着更严格的专业化训练,研究会更加正规化。研究是把握未来趋势的基础,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在实战中是不可能做出应对的。“在一些人眼里,读到博士是读书读傻了,那只是部分傻博士。大多过严格训练的博士,会更懂得如何研究,说‘不做研究也能做好投资’的人,基本是在瞎说。”

盈米基金研究院研究员聂涵对券商中国记者指出,基金经理如果具备理工科专业学术背景,学历越高往往意味着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壁垒,尤其是医药生物、电子、化学、金融工程等领域。此外,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说到,学历代表的是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基金经理需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对投资对象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

但前述经济学博士基金经理也说到,目前市场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研究做得好并不一定能看清趋势,由此才出现“认知和研究判断”不完全一致现象,让人产生一种“学历很高,业绩却很一般”的印象。

“除学识外,投资还要有常识,这是学历给不了的。研究里有相当部分属于常识范畴,如果不能提前形成清晰判断,到决策时再来考虑可能就晚了。比如你想吃馒头,别人却给你蔓越莓。如果你平时都不知道蔓越莓这个东西,你会琢磨这是啥、能不能吃?但等你犹豫完之后,蔓越莓可能已腐烂了。”该基金经理说。

近45%基金经理从业年限不超3年

在持续扩容下,基金经理学历水涨船高,但也出现了从业年限趋短现象。

包括前述26名“新人”在内,全市场基金经理人数达到了3679位,其中539位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足一年,1089名任职年限在1~3年间。两者之和在整体人数中占比达44.25%。而任职10年以上的只有377位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0.2%;即便包括389位年限在8~10年之间的基金经理,两者之和占比也只有20.76%。

“基金经理整体任职年限偏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基金业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这一现状。从海外成熟市场来看,基金经理在一定经验积累后,往往具备更好的投资能力和业绩表现,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往往更受青睐。但最重要的是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以及能否适应市场变化,并持续保持热情和学习态度。”吴粤宁说。

聂涵指出,多数基金经理任职年限不超过5年,主要是过去几年公募基金快速发展,基金经理数量快速扩容所致。年限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较少,主要是不少基金经理在业绩表现较好时选择去了私募或其他资管机构,或是在多轮牛熊周期中因业绩不佳而最终被淘汰。

理财魔法相关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直言,“公募基金经理收入相对其他行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已然不低,但对私募基金经理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在功成名就后会选择‘奔私’,他们离职后处于运营期的基金需要新人补充进来。加上近几年公私募基金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基金经理‘大进大出’‘频繁变更’就屡见不鲜了。”

“少年老成”基金经理有望胜出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基民在选择基金时,该如何考量基金经理的学历和从业年限这两大重要因素?

吴粤宁认为,学历越高并不意味着能力更好。因为基金投资涉及到各种风险,如价格波动、经济衰退、政策变化等,因而基金经理需要具备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以降低投资风险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高学历基金经理相比,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尤其是经历过多轮市场周期的基金经理,在特殊行情时更能从容应对,业绩表现会更加平稳。此外,优秀的基金经理应该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沟通,和团队协同努力,以提供优质的投资决策和管理服务。

聂涵将基金经理最重要的品质归为三类:较强的深入研究和持续学习能力;成熟完备的投资理念及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抗压能力,在泡沫和低谷能做出理性判断;本着对持有人负责的态度管理基金,实现持有人长期持续的回报。

从业年限考量方面,理财魔方直言,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一种挑战。“投资者买基金主要是看重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基金经理更换后就面临是否赎回基金的尴尬。挑选基金需要做很多工作,不仅要看三至五年业绩,还要看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习惯,对比不同行业因子下的超额收益等。”

综合而言,理财魔方表示,从基金经理这一因素出发,其更倾向选择“少年老成”的基金经理。所谓“少年”是指年龄不大,因为投研工作需与脑力体力结合,如果没足够体力支撑,投研宽度就会受限。所谓“老成”,是指至少要经历过牛熊转换洗礼,没有遭遇到股市极限位置挑战,难以证明基金经理有足够的抵御风险能力。(余世鹏)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连续四年超300人!发生了什么?
中国基金报 2024-11-17
万亿公募南方基金高管团队换届:新聘任四位副总经理,三人卸任
澎湃新闻 2024-09-22
又一位"百亿"基金经理离职!
证券时报 2024-08-24
135位基金经理离任!谁在接任?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6-10
最后决战!6位基金经理参与角逐,年度冠军花落谁家?
证券时报 2023-12-25
重磅规则发布!基金经理不得随意离职、不得炫富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1-25
又见百亿基金经理卸任!基金公司发力“团队大作战”
中国证券报 2023-02-21
新年31位新基金经理密集上岗 核科技博士被“错配”?
证券时报网 2023-0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