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首都大学生“红色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3 21:10

近年来,包括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的首都三大红色文化片区建设不断深化,形成了一大批优质的红色资源。基于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近日,“‘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推出了“红色行”——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播机制。结合首都各重点红色场馆的特色,高校学生参与了“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觉醒年代”研学行三项活动,通过红色视频我来拍、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历史我来学,引导大学生们在参与首都文化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大学生随手拍“我的红色记忆”

从李大钊故居到蒙藏学校旧址,从北大红楼到中法大学旧址,7月12日,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大学生用一天时间走了一趟首都“红色行”。他们不仅要参观红色旧址,还要拍摄和创作微视频,参加“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微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已于近日启动,旨在面向首都高校青年学生征集记录他们红色文化感悟的优秀短视频作品。让大学生通过手中的镜头捕捉对红色文化的印象和感悟,讲述新时代新青年眼中的红色故事。参赛作品分为“纪实作品类”“主播采访类”“情景短剧类”,以及Vlog、动漫动画短视频、沙画等种类,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

北京青年报记者当天在北大红楼看到,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在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史料文字中重温红色往事。首都师范大学即将升入大二的历史系学生任燕清和英语师范生王姝涵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已经拍摄记录了《新青年》的影印版、油画《启蒙者》群像、启蒙者们上过课的大教室、毛泽东工作过的北大图书馆第二阅览室……回去再和同伴一起认真剪辑制作成短视频作品。“启蒙的道路阻且长,但是启蒙者们没有却步,才一步步走出了我们今天的光明世界——这是今天的参观给我最大的启发。”任燕清说,“我们希望借此机会,重温学习一遍这段伟大的历史,从中汲取力量,更希望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通过二次创作表达出我们的理解与阐释,并传递给更多人。”

“纪念馆之星”大学生宣讲员上岗

7月13日,香山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批年轻的宣讲员,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纪念馆之星”。作为“红色行”中“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选拔出的首批青年宣讲员,他们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当天,他们中的5人首次上岗。

“纪念馆之星”培育计划由香山革命纪念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承办,面向高校招募培训红色故事青年宣讲员,发挥高校研究优势,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特定革命文物、历史阶段进行有思想、有深度的专业讲解工作,形成长期、稳定的高校红色故事青年宣讲队伍,打造首都红色文化宣讲传播的重要品牌。

“纪念馆之星”首批宣讲员主要来自各高校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和历史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历史学类专业,是经过重重选拔和多轮培训及考核,才终于走进展厅,在观众面前亮相的。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北青报记者看到,尽管有老师提供的讲解词,但大学生宣讲员们并不照本宣科,讲到细节处,还会加入生动的例子做补充。北京印刷学院大四学生赵伯麟从小在香山附近长大,这段革命历史是自小由父老邻居们口口相传的,对他来说有着深刻的记忆,所以讲起来自然也带着深厚的情感。比如讲到馆陈的那辆吉普车,“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战利品,与毛泽东从西柏坡进京时乘坐的那辆吉普同款同型,陈列到纪念馆的时候还能开动呢!”赵伯麟表示,希望能通稿自己的宣讲,把这段生动的“赶考”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未来,更多“纪念馆之星”青年宣讲员将陆续上岗。

“觉醒年代”研学行首批8个课题开题

7月13日,“觉醒年代”研学行——首都高校力量参与红色文化研学项目暨守常研究院首批课题集中开题会召开。上个月成立的守常研究院是以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字“守常”命名的研究机构。研究院以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研究重点,聚焦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研究。研究院还结合“觉醒年代”研学等“红色行”活动,推动首都高校师生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

开题会上,来自北大、首师大等高校和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八位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汇报,详细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计划等研究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并提交了开题报告书。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邀请侯且岸、刘岳、杨琥等知名学者组成开题评审委员会,对八位负责人的汇报内容进行点评,指出其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确认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的严谨性,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可行性与创新之处,并针对项目课题不足之处给出了修改建议。经评审委员会论证,报送本次开题会的八个课题均成功开题。

此次首师大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有一个课题入选。其中一个课题的负责人、历史学院青年教师葛静波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相关史料研究——以〈帝国主义论〉的传播为例(1917-1927)》,力图在对国内外前期研究吸收的基础上,采用政治思想史与概念史、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呈现思想理论与政治实践的有机结合,考察“经济帝国主义论”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被不同政派和个人接受、阐释和再传播,揭示“经济帝国主义论”在1917至1927年传播、演变的内在理路以及对党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影响,呈现早期马列主义文献在“经济帝国主义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