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财经|凶宅试睡员日薪2000元被辟谣 百余虚假招聘案例多来自互联网招聘平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4 18:25

日前,杭州一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上发布了“凶宅试睡员”一职,声称日薪2000元、月薪6万元起,工作职责只包含检查房屋情况等简单内容。此外,还有“法华寺月薪8万元以上招聘和尚”的图片传出。随后,“钱塘发布”辟谣称,该职位系虚假内容,有关部门将对涉事单位和个人依法作出处理。

目前在网络上虚假招聘的案例不在少数,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查询了百余个案例后发现,互联网招聘平台是目前虚假招聘案件最高频发生的场景。嫌疑人利用平台的信用背书和双方信息不对称便利,发布虚假职位,一些诈骗受害人钱财,还有的甚至强迫他人从事非法活动。律师表示,平台有义务审核招聘广告发布者的身份是否属实,否则可能违法。

月薪6万的凶宅试睡员 原来是假的

春节过后,不少人进入求职阶段。在某招聘网站上,一则2000元日薪招聘凶宅试睡员的广告引来诸多流量。内容显示,该公司招聘“凶宅试睡员”,日薪2000元,月薪6万到6.5万不等。工作内容包括:1.凌晨去卫生间、各室屋顶与门后、地下室与阳台、走廊上下查看有无异常;2.记录各时段异常情况并总结;3.标记重点危险地区;4.记录身体有没有异常状况等。

不过,上述高薪职位被证明是虚假职位。官方账号“钱塘发布”声明称,“近日,我区一人力资源公司发布“凶宅试睡员2000一天”等信息,引发关注。经调查,该内容为公司员工凭空捏造,系虚假内容。有关部门将对涉事单位和个人依法作出处理。请各位网友不信谣、不传谣。”

那么这样高薪的职位背后是什么呢?据一曾应聘过相关职位的求职者介绍,自己也曾投递过“凶宅试睡员”一职,当时招聘方表示,由于房子是所谓的“凶宅”,担心影响出售价格,因此需要找人来体验,只需要在其中睡觉,期间不开灯看看床底,并拍摄视频即可。然而当用自己手机拍摄后,对方会说视频不符合规定,清晰度不够,需要花1-2万元买公司指定的专业设备。

另一名求职者则表示,自己也曾应聘“凶宅试睡员”的岗位,对方表示,在正式入住前需要先培训凶宅鉴定的相关内容,这一培训则需要缴纳3000多元的培训费及押金。可是,当3000多元钱一进对方账户,自己就被拉黑了,原来是自己被骗了。

还有一名求职者表示,自己也有相似遭遇,同样也是需要自己先花钱。她表示,自己因这一职位投递信息,随后被拉入一个派单群,群内每天都会发布各种薪资高昂、但对求职者要求很低的招聘信息,而当自己对其中的职位感兴趣,想要“抢单”时,群主则私信她说,该职位仅限会员可抢,而会员费就要800元。

虚假招聘屡见不鲜 互联网招聘平台上最高发

近年来,“朝九晚五”“月入过万”“时间自由”“无需加班”等关键词吸引了不少求职者……骗子通过招聘平台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现象仍屡见不鲜,不少求职者损失钱财、甚至受到人身侵害。

比如有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平台上寻找工作,被从老家以劳务派遣的方式骗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我就被收了身份证和行李,做什么、去哪儿都有人跟着。这个招聘平台就是骗子公司集中营,对招聘公司信息真实度的审核完全不严格”“我遇到过有不正规机构称包教包会,学会变大神,借着培训的名义,实际上诱导我办理各种培训贷、助学金明目的贷款,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款”“什么报名费、入职体检费、补缴社保费千万别信,都是借口,说多了都是泪”……

北青报记者以“虚假招聘”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搜索后发现,全国有百余例求职者因虚假招聘信息被骗的案例。比如湖北高院裁判的一起案件中,上诉人刘某甲先后雇佣、纠集二十余人,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各类“商务会所”、“礼仪公司”、“模特公司”名义在网上发布招聘公关、礼仪小姐、模特、商务伴游等信息,并化名“萌萌”与应聘者联系,以收入“2小时以内2000元,6小时以内5000元,工资日结”引诱,劝说妇女从事卖淫活动,先后招募卖淫妇女540余名。

还有被害人曾在某网络招聘平台上看到招聘“业务员”的广告,并且不限经验、不限学历,月薪8000元-15000元。这让正处于中专实习期的他十分心动,通过网络平台应聘进入公司,但入职后才发现工作实际为扮演女性进行网络诈骗……

在查询了百余个案例后,北青报记者发现,互联网招聘平台是虚假招聘中最高发的平台,受害人大多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才接触到这些虚无缥缈的高薪工作机会,而嫌疑人也是利用了平台的信用背书,以及平台的包装为自己增加行骗的概率。

发布职位无需审核公司资质 有平台纵容虚假招聘活动

实际上,在一些招聘网站发布职位十分简单,并没有严格的审核流程。北青报记者亲身体验发现,在一网络招聘平台输入伪造的公司名称、职位信息和公司地址后,即可发布职位的招聘信息。在确定信息发布前,会出现加入某项保障计划的弹窗。而这一步,需要交10000元钱的保证金。

在这一计划的介绍页面中,该平台对加入该计划的会员、非会员提出了要求“承诺所发布的招聘信息所描述的职位、薪资、福利补助等需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不得扣押、代为保管求职者的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不得将简历以任何方式提供给任何第三方。”但实际上,除了收钱外,平台并没有强有力的审核机制可以确保公司所公布的信息的真实性,甚至连伪造的公司名称也无法识别。而10000元的保证金对于一些骗子来说并不算多。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人社部出台的《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规范了网络招聘信息审查、信息保护、收费管理等服务事项,明确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完备的网络招聘信息管理制度,依法对用人单位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

审查内容应当包括:用人单位招聘简章;用人单位营业执照或者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文件;招聘信息发布经办人员的身份证明、用人单位的委托证明等。

针对以网络招聘服务平台方式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基于其构成《电子商务法》规定的平台经营者,根据该法,电商平台经营者需要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的主体身份、联系方式、资质许可等进行核验、登记,比如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如果招聘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提供上述信息,一般会认为平台已经尽到了审核义务,无需担责。而如果平台未尽到审核和管理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律师:平台有审核义务 求职者要警惕高薪陷阱

根据《2022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我国网络招聘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60亿,较上年增长48.2%,未来三年也将保持中高速增长;行业整体属于供不应求状态,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当一些求职者幻想着轻轻松松就能得到一份体面、舒适的工作时,殊不知,已经迈进了诈骗分子挖好的陷阱。挂羊头卖狗肉,招聘是假,诈骗是真。北京市中银(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琪律师提示,过分强调工作时间短、工作地点弹性、收入高且准入门槛低的招聘信息都需要多仔细斟酌,理论上在就业这么紧张的情况下,钱多事少的岗位是不会需要大肆招聘的。

“如果招聘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求职者去面试因此导致损失的,可以要求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平台也没有办法进行尽调,但平台有义务审核招聘广告发布者的身份是否属实”,陈琪说。

律师唐兴华告诉北青报记者,企业的初衷可能是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博取劳动者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劳动者的垂青,招聘到更好的人才。但这种虚假信息,会浪费劳动者的时间经历,增加劳动者选择就业机会以及甄别虚假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唐兴华律师表示,现有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单位进行相应处罚。惩戒手段是充足的,但是杜绝虚假招聘信息,是比较难的。

那么,该如何防范虚假招聘广告呢?唐兴华律师表示,一来是靠用人单位的自觉;二来是加大虚假招聘信息的处罚力度;三者是劳动者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投诉举报;四是网络招聘平台应该设立一些“黑名单”制度,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其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在招聘信息上注明该企业曾经欺骗劳动者的情况,以此提升招聘主体的道德底线。

唐兴华律师认为,而求职者面对招聘信息还是要回归生活逻辑。天上不会掉馅饼,高薪酬的工作本身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履历、能力等,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同时对一些高薪招聘的信息,保持一定的敏感性,要充分向招聘主体问清楚具体情况,多问几句,就会减少自己上当的几率。

陈琪律师表示,求职者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招聘公司信息是否属实,企查查、爱企查等软件也可以查询企业的参保人数,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企业的规模大小、能否支付其招聘信息中所称的薪资。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实习生 闫思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 求职时防范警惕“陷阱”
工人日报 2024-10-26
@求职者:虚假招聘、就业歧视……这些求职“陷阱”要警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20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新规出台 对求职者有何利好
新华社 2024-08-30
针对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 两部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29
高薪急聘当诱饵虚假招聘骗钱财 教育部提醒 毕业生求职需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法治日报 2024-06-11
高薪急聘当诱饵虚假招聘骗钱财,教育部发布提醒
法治日报 2024-06-11
招聘变“培训”、“用人”为名骗人为实 上海警方打掉“招转培”诈骗犯罪团伙12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求职需擦亮双眼! 这些网络招聘陷阱危险重重
央视新闻 2024-03-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