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的文物 《五星出东方》“锦绣”舞段惊艳亮相央视兔年春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22 12:41

2023年1月21日晚,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的舞者们,用端庄温婉的“锦绣摇”、顿挫有力的“红袖绕”、含蓄内敛的“汉俑转”,让博物馆中的汉代舞俑活了起来,一展大汉威仪的同时,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传奇国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魅力,两千年前的美好祈愿透过春晚舞台,浸润着癸卯新春的中华大地。

舞台上,万千丝线在悬星的夜空中不断交织发出耀眼的炫光,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逐渐呈现在观众眼前。舞者身着汉式长裙、宽阔的长袖舞动在丝线之间,顾盼生辉摇曳生姿,“锦绣摇”彰显汉风古韵;曲裾宽袍翘袖折腰,“红袖绕”将汉时女性的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于不经意间顺畅变换队形,“汉俑转”动感魔性十足……妙丽善舞的舞者们用独特的具有现代审美特点的舞蹈语汇,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蕴含了千年前丰富且珍贵的历史、人文、艺术、美学等信息:织锦上“五星”“中国”的篆体汉字、寓意祥瑞的古代天文星象学、珍奇瑞兽的古老图腾,更有精美绝伦,价值极高的织锦织造技艺,经过纺织考古专家分析和鉴定,判定其是由五组经线和一组纬线织成的五重平纹经锦,不论是花纹色彩,还是织造工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样高超丝织技术的背后,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先人们的智慧,还有千年前人们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一丝一线间,织出的不仅仅是织物,同时也是在编制一个对于美好幸福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一编就是几千年。

“锦绣”舞段来自舞剧《五星出东方》中,下半场梦回长安盛世的一段舞蹈。其创作构思来源于“中国是礼仪之邦”的解读,从肢体动作、形象气质、队形调度等都是围绕着展现大国气质来完成编排,舞者们垂眸而出、步伐轻缓蹁跹,顿挫有力,传递出内敛而含蓄,具有独特古典韵味的美感;“锦绣”舞段的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是舞剧《五星出东方》主创们采风时在博物馆里见到的汉代舞俑人像,设计上充分参考汉代服饰造型呈现出浪漫雅致,简约大气的汉制美学。

款式上的以弧线与直线型搭配的曲裾袍为参考,锦缘绕襟作倾斜状随女子身型曲线旋绕而下,与上身大面积简约宽大的造型形成互动关系,样式简约之余而又不失流动性与节奏性。服饰下摆及地,袍服大面积严密包裹于身,行不露足,体不外露,显示出恢宏大度的气势而又不失儒雅的汉代宫廷韵味,彰显儒家以“和”为美的审美趣味。

舞者造型和化妆上也是以汉时期审美为出发点,头饰设计为汉白玉质感纹样的造型,庄重而典雅,面部是极具汉时期代表性的妆容“长眉红妆”。大面积运用朱红色铺满眼下及脸颊,隆重且极具氛围感,“长眉入鬓”,充分展现女子的婉约舒美,同时,汉代的唇妆以小口为美,上窄下宽,圆润流畅,形如倒扣的樱桃,深度还原汉时期的文化审美。

舞剧《五星出东方》“锦绣”舞段已在剧场内收获了很多观众的喜爱,此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舞段也进行了多处调整。舞蹈编排上根据春晚舞台的横宽比,在舞蹈队形上和各个段落之间的动与静、独与群的关系上做了细节的调整变化,让段落之间串联更流畅,独舞和群舞的主次呈现也更加鲜明。造型上,在古代汉妆基础上增加了发髻的装饰,并特别强调了眉眼的细节塑造,不仅展现出汉时期妆容审美特色,也使得舞者造型呈现更加丰满,古典韵味十足。音乐方面,加入了罄和编钟等中华传统器乐,实现了厚重且极具穿透力的的声音效果,充满了浓郁的东方色彩。结尾处由缓收变成了强收,舞者们再度形成与节目开头相呼应的汉俑造型。

随着一声铮鸣,舞毕,大梦初醒,汉俑依旧静静的伫立在舞台上,只有舞者们摆动的裙边诉说着那一场梦幻般真实的穿越之旅。特别是在央视春晚舞台4K/8K、AI、XR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为舞段的呈现赋予了更加广阔的观赏视野,舞者与舞台融为一体。在舞者的袖舞翻飞中,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交相辉映,为观众们打造出一场现代与历史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舞剧《五星出东方》“锦绣”舞段在春晚舞台亮相后,即收到了网络上极高的讨论热度,观众们评价:“这个舞蹈跳的真像汉代舞俑活过来了!”“恍惚间感觉就像回到了汉代宫廷”“绝美!完全不够看!”“我竟然有种穿越回汉代在宫殿里夜宴看歌舞的错觉。太美妙了”。在业内也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表示,舞剧《五星出东方》以精美舞段“锦绣”亮相于央视癸卯年春晚,融入了“国潮美学”新风范,展现出“丽人情节”新风韵,创生着“科技赋能”新风尚。

微信图片_20230122105619.jpg

在本届春晚中,《锦绣》的“汉舞”风范与杂技“中幡”、武术“少林”共同充实了“国潮美学”;同为舞蹈作品,《锦绣》又以古风美与《碇步桥》的民风美共同辉耀着“丽人情节”;而科技赋能使《锦绣》获得了来自舞台、高于舞台的新风尚——动态的节奏切分与灯光幻闪、身姿的韧性延展与视角转换、群体的调度构象与视频组接都让人耳目一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表示,由北京演艺集团创编和演出的舞蹈《锦绣》,从20世纪中国考古学新发现的出土文物织锦护臂获取灵感,借鉴相关考古学知识,运用丰富的舞蹈想象力,创编出一组由身着汉服的女舞者演出的古典舞节目。该节目以欢乐、祥和、喜庆的舞姿,配以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舞台视觉效果凸显,传达出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国”的热爱和祝福之情,堪称这届央视“春晚“的一抹亮色。

舞剧《五星出东方》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共同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新疆新玉歌舞团演出。该剧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之间,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该剧前不久刚刚荣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并即将于2月17—1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开展获奖后的首次演出,后续还将进行全国约50到100场的全国巡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