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人赏石,遍身通窍是首要标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31 16:00

北宋 米芾 《研山铭》

宋代赏石有“盆石”“盆山”之说,把山石置盆中,称为“盆山”。其供置形式主要是盆,一方面有的天然稳底的赏石和手中把玩的奇石也无需底座。直到明代晚期随着木质底座出现并流行之前,小型赏石都是以盆钵为主的盛托方式赏玩。

赏石原是从赏玉而来的,《轩辕黄帝传》里说黄帝是历史上的“首用玉者”,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赏玉一说。君子再爱玉,有时也很难把玩到各类玉,所以赏石文化便悄然发展。

石头从自然山川走到案几之上的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得从怪石说起。传统的赏石文化被称为怪石,但最初怪石的意思并非是观赏石。在《尚书孔传》对怪石的解释为:特别的、好像玉一样的石头,这个说法和战国时期的“田父得玉”的故事对应得上。相传魏国的一个农夫意外得到了一块宝玉,但他不知道这是玉,就把它拿给邻人看,这个邻人就骗他说,此怪石也。这里的怪石,就是说它看起来像玉,但其实不是玉。到了北宋,知识分子渴望入世,以实现他们达济天下、安邦定国的理想,于是他们经常自比怪石,这里的自喻不是贬低,反而是一种赞美,由于它似玉,所以便取得了次玉的地位。无论怪于丑,都是儒者的一种自谦,不是真的丑,真的怪,相反他们的标准比普通人要高得多,是君子的标准,是关于人格的修炼。

在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赏石大家,宋徽宗是赏石文化的最大推手,米芾是传统赏石理论“瘦、透、漏、皱”的提出者,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雅士也对赏石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朝赏石文化逐渐达到兴盛。

以书画两绝而闻名于世的米芾是当时最有名的藏石、赏石大家。他不仅因爱石成癖,对石下拜而被人称为“米癫”,而且在相石方面,还创立了一套理论原则,即长期为后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皱”四字诀。这在宋时期的壁画中也可以观察到,当时的盆石审美形态高度一致,这和当时的品评标准不无关系。灵璧石非常符合米芾对石头的品鉴标准,透中有洞的状态,几乎成了品评怪石的重要标准。

按道家解释,人是有窍的,而且窍越多越聪明,那么引申到石头上,越是好石,自然应该是遍身通窍的。古人对这种通穴的石头发明了一种风雅的玩法,那就是通过焚香,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云林石谱》中描述常山石底座中空,也可以放香炉。朱熹则喜欢将石头置于水中,在后面放香炉,于是烟雾与石水相连。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头也能收香。此类盆石现在已难见到,所幸保存下来的宋明时期的佛道教壁画还能看到当时石玩的形态。

和米芾有关的另一个故事,则是“灵璧研山”。砚山是山石和文房工具的结合,砚山并非单纯的赏石,它也是书斋中文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契合了米芾书画大儒的身份。相传米芾的妻子李氏是唐后主李煜的后世子孙,李煜收藏的“灵璧研山”传到了李氏手里,米芾成了珍宝奇石“灵璧研山”的新主人。而他为灵璧石书写的《研山铭》则成为传世书法名帖。

宋代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苏轼对奇石情有独钟,留下许多有传奇色彩的诗文。他出任定州知府时的书房被称为“雪浪斋”,就是以他收藏的奇石“雪浪石”而命名。他对“雪浪石”非常喜爱,特地配制了一座凿成荷叶状的石盆。据苏轼《双石》记载,苏轼出任扬州知府时,得到了两块小石,一青一白,并称双石。青色的那块山峦突兀,洞穴蜿蜒,意境幽远,苏轼见后忍不住挥毫作诗:“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他从这块奇石想到甘肃境内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遂题名为“仇池石”。苏轼有一天在赏过双石之后,晚上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他找到了一处神秘的洞穴,这让他想到了杜甫的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在梦里进入到了那个现实中不可能进入的石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了无穷的想象力。

赏石在宋代达到鼎盛,各式石头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媒介。他们将石头当做朋友,以石来安慰心灵,并通过石头来看透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文并图/梦龙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上博东馆屋顶花园向公众开放 携手上海植物园举办“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
解放日报 2024-09-06
历史|古人也爱“呵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新知|云旅游?古人直呼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新知|云旅游?古人直呼内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1
赏读|世人皆以东坡为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2-10
艺术|写《元日帖》的米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09
历史|他的前世,可能是一块石头
月满天心的文字坊 2022-12-25
艺术|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一幅不简单的宋朝励志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