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中外合拍,第一视角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文汇报 2021-12-04 07:12

一对夫妻同游丽江古城,一对母子欣赏杭州美景,一对兄妹去鼓浪屿散心,同样的角色放在中国各大城市熙熙攘攘的游客里都不足为奇。但当他们眼中的风景被中外合作的团队拍成一部面向国际的纪录片,中外合拍下的第一视角向世界观众讲述着怎样的中国故事?

11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日本放送协会(NHK)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在CCTV-9正式播出。

03101924buou.jpg

与很多宏大视角的纪录片作品不同,《世界遗产漫步》借普普通通的三组“游客”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云游中国,拍出了一部呈现中国文化遗产、领略中国风光美景的国际传播佳作。该纪录片所体现出的细腻、真实,宛如一本清新动人的游记,吹开了中国世界遗产地之美。在与中国观众见面之前,《世界遗产漫步》制作完成的部分已在数个海外频道播出,不仅给外国观众带去了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也给中国国际传播方式打开了新思路。

全主观镜头打造VR般的视觉享受

第一视角纪录片的形式,在国际传播作品中并不多见。尤其是面对“世界遗产”这类议题,以往的影视作品为求权威性、严肃性,多倾向于采用宏大视角。但《世界遗产漫步》所体现出来的是同类主题纪录片中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该片中,所有的镜头都以讲述者“我”的主观视角来拍摄。而这个讲述者“我”,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普普通通的一对夫妻、一对母子、一对兄妹,与观众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没有什么不同。主人公身影并不会在纪录片当中出现,因为摄像机好像就在他们手中,甚至已经与他们的眼睛合为一体,带着我们一路游览,四处体验,同时听他们互相交流着路上的所思所感。

从拍摄方式来看,该纪录片更像是一篇个人视角的游记,是充满感性的、有趣的,甚至偶尔是充满幻想的。例如在丽江篇,女主人公幻想变成一只猫来感受这座城市,于是镜头突然变得很低,从古城里的房檐上跳跃到石板路旁,画面里只能看到行人来来往往的脚。那一刻,正在观看纪录片的观众仿佛也跟着变成了一只猫,从不一样的角度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而在鼓浪屿篇,我们听到哥哥对妹妹说:“琦琦,你试着想象一下,想象着自己在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下一秒,镜头真的变成了一只鸟,越飞越高,飞过了八卦楼、日光岩,盘旋在鼓浪屿山水美景上空。观众在上天入水的“漫步”过程中,立体地感受到中国世界遗产地的风景奇观。

这正是《世界遗产漫步》带来的一种温和的、慢节奏的,但却同时具有颠覆性的观看体验。观众不再是第三人视角的旁观者,而是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代入了故事主角,游历一座座城市,观察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美食美景,获得了一种“沉浸式”的,类似VR影片一般的视觉享受。

031018456tlm.jpg

鲜活而个体化的叙事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近年来我国在人文纪录片领域不断创新叙事风格,使用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力争突破“自说自话”的困境,突破认知壁垒,获得与国际社会大众的共鸣。

《世界遗产漫步》呈现出了一股叙事的“清流”。该纪录片既没有陷入自我表达的主观夸大,也没有放任“他者”表述的居高临下,而是将个体的人作为叙事主体,用平视的视角如实地记录风景、记录生活,符合国际社会大众的欣赏和接受习惯。从对外传播效果的意义上来说,这种个人化叙事更加贴近尊崇“个人真实”的西方文化传统,是一种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策略。

从纪录片内容来看,个人化叙事带来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平实的影像,没有超出一般大众经验和认知的范围。在已经播出的三集纪录片中,陆续呈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风景名胜,中国传统的茶馆、绢扇、古琴和玉文化,应用了最新科技的无人酒店,鼓浪屿特色美食“麻糍”、福建特色的木偶戏等等,有传统、有现代,有热闹的大街小巷,也有安静的博物馆。以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为纽带,节目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及现代的生活方式,巧妙落实到个体的观看与感受之中,褪去了高高在上的“说教”式语态,运用创新的叙事策略和智慧,达成了中西方话语体系的融通,实现了对国际社会大众接受习惯的观照。

这种“国际视角”的信息呈现手段,有效消除了外国观众在接受中国故事时的认知壁垒,保证中国故事与中国影像能够在呈现在国际观众眼前的同时,还能切实抵达他们的内心。

031018049f6z.jpg

中外合拍、纪实+剧情打开国际传播新思路

作为中外合拍作品,该纪录片有别于传统的纪录片,不仅是合作模式、拍摄方式、技术手段进行了改进,在节目样态上也实现了合力创新,将故事剧情与纪录片结合,拓展了纪录片的外延空间。从宏大叙事到人物游记,从俯瞰视角到平视视角,从纪录片到“纪实+”,这是《世界遗产漫步》的新特色,也是我国创新国际传播手段、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开拓性探索。

《世界遗产漫步》每一集的讲述主体都是两个人,在交流和对话之中,自然地将两人的情感故事融入了纪录片中。丽江篇有夫妻相处的心路历程、鼓浪屿篇有年轻人追求理想的决心、杭州篇有母亲和儿子心心相依的亲情故事,这些剧情中所体现出的情感都是国内外观众的共同语言。

尽管不同国家有着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的众多差异,但人类的内心情感始终相通。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以情感为桥梁,赢得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感共情”,通过创新的影像修辞手段,将原本概念化、符号化的“硬”内容,转换成了国内外观众都能够轻易感知、产生共情的文本,打开了国际传播的新思路,为当前中国题材纪录片“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启示。

据悉,除了已经制作完成并播出的丽江篇、鼓浪屿篇、杭州篇三集节目之外,后续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还将继续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用8K技术拍摄中国的世界遗产,推动“中国故事”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

文/黄典林(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文汇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纪录片《长城之歌》初二开播 诉说中华脊梁的悠久与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8
央视发布2024纪录片片单 多部国际合拍力作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2
“广东故事”培训班举行 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3
网络纪录片深耕年轻群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7-07
影视|从纪录片《总师传奇》谈中国工程类科学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与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30
专访|探寻藏地文化瑰宝,江苏、拉萨合拍纪录片《发现拉萨》讲述非遗故事
扬子晚报 2022-03-23
2021国产纪录片:“国家相册”中的高光时刻
光明日报 2022-02-15
纪录片《曹雪芹与红楼梦》央视首播 专家建议美学视角解读《红楼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