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即自动柜员机,一般有存取款、查询余额、转账汇款等功能。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全国ATM机具数量为98.67万台,今年上半年累计已减少2.72万台。曾经,它被称作是银行业“最有用的发明”,24小时自助存取款,解决了客户夜间操作的困扰;对于银行而言,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流行和现金支付场景的减少,它的“高光”似乎在逐渐褪去。
ATM机数量跌破100万台大关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ATM机具共有98.67万台,较上季度末减少1.95万台。全国每万人对应的 ATM数量为6.99台,环比下降1.94%。
这并不是ATM机具首次呈现减少态势,通过查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各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扬子晚报记者发现,截至2019年末,全国ATM机具为109.77万台,较上年末减少1.31万台;2020年末,ATM机具数量为101.39万台,较上年末减少8.39万台。仅2020年,机具数量就减少了8万多台,ATM机似乎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移动支付业务量保持增长态势。二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673.92亿笔,其中,移动支付业务370.11亿笔,金额117.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10.32%。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获悉,2021年上半年,江苏省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42.3亿笔,金额2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21.7%(不包含支付机构移动支付业务量)。
从使用者的角度,记者了解到,一般用户通过ATM机进行存取款较多,而现在现金支付需求越来越少。在许多地方,菜市场、小摊贩都支持第三方平台扫码支付。一位周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同事结婚,居然就三四个人给了现金,其他都是直接手机转账。”
采访中,记者还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在此前现金使用量没有下降的情况下,学生等年轻人是使用ATM机较为频繁的用户群体。但现在年轻人脱离纸币的速度极快,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又不会使用自助设备,当前ATM机的用户主要是中间年龄段的人群。
“大撤退”背后是企业利润大缩水
ATM机大撤退背后,相关企业的利润正在急剧下滑。
2017年上市的恒银科技是ATM机生产厂商,2018年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18万元,同比下降46.26%;2019年再次利润暴跌,亏损了3894万元,同比减少148.64%。
另一厂商御银股份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16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2.36%。该公司因ATM配件销售收入下降,导致其他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5.54%。ATM从原来的业绩增长点,成为拖累业绩下滑的“罪魁祸首”。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两千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ATM、自动取款机”,超四成相关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0万以下,年度注册企业数量明显逐年减少,2020年仅126家。
数字化趋势下ATM机何去何从
从某大型国有行处,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该行在江苏全省投放了3700台左右的ATM机,考虑到服务客户的便利性,设备投放量整体处于平稳的状态。该行机具数量会根据现金业务量进行适当调整,在各分行范围内进行调剂,达到均匀适配、合理投放的目的。
就ATM机数量下降的原因,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星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首先,居民的存取款、转账等需求,正在被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渐替代和满足。其次,银行自身也在推行数字化进程,许多业务实现了线上化,在ATM机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会主动减少ATM机的数量。”
在黄大智看来,ATM机并不会消失,它承担着普惠金融的作用,提供便捷存取款、账单查询、交易转账等功能。“只要现金不会消失,大众对于ATM机的需求就不会消失。当然,它的未来趋势还是会继续下降,但当下降到某一临界点时,或许就会保持平稳。”相关专家则认为,近年来,ATM机具数量减少,专门为银行提供传统硬件设备的上市公司业绩也出现下滑。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新型支付方式越来越方便,ATM机很可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文/王灿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