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哪个为准?请为文脉留一音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20 10:50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

名字,是一种文化。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安徽省政府十几年前也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在浸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许多地名历史积淀深厚,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须慎重。毕竟当地居民依历史文脉故老相传读出来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语言。

从铅山中的“铅(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乐亭中的“乐(lào)”、蔚县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面对当前地名读音的争议,民政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典编纂机构等有关方面应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研究,回应关切,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内涵,读得明明白白。

一个地方或一段历史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知识是冰冷的,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之脉长存、生活之树才能常青。

文/李亚彪 陈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赏读|古代“希腊”的起源与流变——一项概念史考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8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增补近千条新词语
人民日报 2022-08-26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 增补近千条新词语
光明日报 2022-08-24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网红、群聊等网络用语
光明日报 2022-08-23
这些词汇你用对了吗?《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06
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公布,这些字词你读对了吗?
中国新闻网 2022-01-06
“六安”读“lù安”!这一次,《新闻联播》改口了
播音中国 2021-10-28
就六安标准读音教育部回应:有争议的地名读音需专门研究审定
中国新闻网 2021-06-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