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云播“颐和双梅送五福” 今年赏梅云端见 线上看花一样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2-12 15:38

在今年的春节来临之际,第十届傲骨幽香梅花腊梅迎春文化展如期在北京颐和园举行。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迎春展虽然无法在线下与游客们见面,但在大年三十的下午,作为“北青云拜年”活动的第一期,与颐和园联合打造的文化云播“见所未见 | 颐和双梅送五福”将此次展览再次带到了人们眼前。

微信图片_20210212154211.jpg

梅花是中华文化当中最具文化象征的花卉品种之一。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颐和园中,梅的种植也十分普遍。乾隆皇帝也曾在园中提下多首咏梅诗句。每逢春寒料峭时,颐和园内的梅花和腊梅相继盛放,为节日的皇家园林增添了一抹雅趣。

直播中,颐和园的秦雷副园长、颐和园盆景技艺的传承人刘伟、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老师等等多位专家老师们带领大家线上赏两梅,了解梅花的文化与历史,共庆新春佳节。

古时北方冬天的唯一赏梅方式——梅花盆景

“两梅展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颐和园副园长秦雷说,“对于很多北京市民来说,来颐和园赏两梅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自古以来,中国人给梅花赋予了很多寓意,正如秦雷副园长所介绍的,梅花在百花凋零的冬季绽放,可以说是一年中最早也是最晚开放的,这份特殊的开花时令使梅花包含了美好的报春含义。而梅花的五个花瓣也有着“五福”的美好寓意。历来中国的文人雅士都赋予它极高的评价。

颐和园副园长秦雷同记者漫步在颐和园的梅花道上,向我们讲述着颐和园的梅花史。黄河以北的冬季太冷,地栽的梅花很难成活,古时文人雅士在北方赏梅,只能选择盆景的方式。直至清代乾隆时期颐和园才开始地种梅花,“乾隆皇帝甚爱梅花,”秦雷讲述道,“乾隆六次下江南都要去苏州赏梅,而且正月就要出发,生怕错过花期。”乾隆三十多年的时候开始把梅花在北方试种,如今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即便在冬季寒冷的北京,地栽梅花也能成功成活,并在春天绽放与游客们见面。

不过,在冬日欣赏盆景依旧是一大乐趣。颐和园花卉园研究所的所长刘伟向大家展示了位于延庆区的花卉园艺研究所,往年这里所培养的植物会被搬到颐和园,供所有的游客和市民们欣赏。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游客们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云游览”。

“春节前是最忙碌的时候,”刘伟所长介绍说,“要把精心照顾了一整年的植物进行花期控制,重点照顾,希望能把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相较北京冬季户外的天气,棚内的温度更加温暖,一进门就能闻到花香扑鼻。金黄色的腊梅盆景,粉红深浅不一的梅花盆景,一株株生机勃勃。所内的每一盆盆景都经过技术人员们科学精心地照顾,研究人员们根据花的状态,特色,气质为每一盆盆景都起了名字。“盆景是一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刘伟所长也向我们讲解道,“盆景讲究将自然美、艺术美和易经美这三美相结合。每一株盆景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枯木逢春,含苞待放,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美好寓意。”

颐和园的王爽博士也为大家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插花技艺。古时宫廷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绘画,包括乾隆皇帝本人也画过这种博物类型的绘画,画中将时令的花卉拼插在一起,不同的花卉组合在一起也代表了文化的追求和表达。“柿子和如意象征事事胜意,佛手寓意福寿,梅花寓意不畏严寒生生不息,”老师们选择了传统的象征着平安团圆的器皿,结合水仙、腊梅、兰花,梅花等等有着美好寓意的冬季的时令花卉,完成了“玉堂春富贵,两梅贺新春”的插花作品。瓶内花团锦簇,每一株花卉都有着美好的象征,在因疫情居家的时期,“玉堂春富贵,两梅贺新春”通过网络继承和发扬着民族情怀,也向所有人送去了美好的新春祝福。

微信图片_20210212154425.jpg

古韵古桂

除去楚楚动人的腊梅与梅花盆景,颐和园当中还有一份最有影响力的盆栽规划——自清朝遗留下来的七十二株古桂盆景。花卉园研究所花卉班的班长邢文龙老师也是这些古桂的养护负责人。“这一棵棵巨大的桂花树,每年在这培养一段时间之后,都会运到颐和园当中与游客和市民朋友们见面,”邢文龙介绍说,“为了能把这些桂花盆景运到公园,给所有的游客展示,我们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树冠的大小。如果树冠太大,就无法用车辆运输到园内与大家见面,地上的树冠大小和盆土的比例也会失调。”经过不断地研究和相互磨合,技术人员们也找到了最恰当的比例以满足正常生长、正常开花、正常运输,正常展示的需求。

每一株盆景盛放的美丽背后,既饱含着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也蕴含着工匠们精心呵护植物的匠人精神。这一次线上的云展览,也将这些平时难以见到的展览背后的故事传递出来。“刚参加工作时还无法体会,”邢文龙说,“但随着工作年龄的增长,每年精心照料这些植物,与它们朝夕相处,自然会产生感情。” 颐和园内每一个即便花期只有二十天左右的展览,背后也是技术人员们长达一年的培育和付出,年复一年。

微信图片_20210212151738.jpg

器物生活也蕴含花形花意

古人赏梅,爱梅,画梅、写梅,梅花已经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秦雷副园长介绍道,“中国服饰中会采用各式的梅花图样,我们取名时会用梅字代表美好寓意,同时梅花也被用在许多宫廷器物上。”

秦雷副园长带着记者来到了颐和园文物盆景的展厅中。古代的工匠、宫廷技师们想把梅花的形象长久地留存下来,于是创作了用玉石做成的梅花盆景。颐和园中展出的这一对梅花盆景题材选取了中国神话中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为王母娘娘祝寿的题材,制作精美。骨雕做成八位仙人,银片做成坡道海水,金漆做的树干,宝石做的梅花,栩栩如生,不难看出古代工匠们对于梅花题材的喜爱。

在乐寿堂,秦雷副园长还向我们介绍了一处“梅花彩蛋”。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的寝宫,她有时也会在这办公,接见大臣等,院落门前门摆着有几个大型铜器,其中就有一对身上雕刻着五瓣梅花的货真价实的“梅花鹿”。

微信图片_20210212154402.jpg

赏梅知意

在此次线上展览的讲解中,秦园也特地请到了北京有名的文化专家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老师一同讲解介绍梅花。梅花知识,梅花精神,梅花典故,赏梅时应该关注哪些要素,短短的时间里可谓是干货满满。

“中华民族也曾历经苦难,但却依然坚韧不拔,梅花也是如此,”许联瑛老师介绍道,“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人爱梅,爱的不仅是花形花香,更是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爱梅种梅,为梅花写诗作画,将南方的花卉北种,种种行为中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发扬,也饱含着国人的智慧与科技的进步。

秦副园长说:“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杰出的典范,包括了方方面面,涉及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中国花卉文化的植物栽培,文化传承,不仅是把颐和园的文物本体保护好,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的方方面面传承好,展示好。”

微信图片_20210212154723.jpg

画梅花妆,包梅花饺子,梅意相传

从古至今,上至达官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都有着对梅花的喜爱。年年赏梅,梅花的精神也在一代代的中国人的心中传承。此次迎春文化展也专门邀到请了小朋友们参加。颐和园宣教科的黄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源于古代的寿阳公主的“点梅妆”,小朋友们在新春来临之际,眉心画上了漂亮精致的“梅花”,朵朵梅花形态各异,绽于眉间时喜庆吉祥。设计师的胡春伟老师也应邀来教小朋友们画梅花,墨色的枝干铺开,几朵红梅跃然于纸上。胡春伟老师耐心地教导小朋友们如何沾墨,如何运笔,小朋友们体验的不光是画梅花,更是一次对于中国传统国画的难得体验。

过年期间另一件必不可少的阖家传统就是包饺子。不过,这次颐和园的何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包的可不是普通的饺子,而是漂亮的“梅花饺”。用紫甘蓝的汁液加上柠檬汁,酸碱的变化使得汁液的颜色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粉色。用粉色的面团加上豆沙馅,捏出漂亮的五瓣梅花的形状。除了梅花之外,中国人关于吃食的智慧与艺术也在小朋友们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微信图片_20210212154417.jpg

文/实习生 王润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北京视点 | 颐和园第十四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4
许昌蜡梅进北京 颐和园里“两梅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4
北京市属公园下周开启春花观赏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3
香山蜡梅竞开放!邀您踏春寻梅香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2024-03-07
游园看樱花烂漫 新春赏国色天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7
欢乐春节 畅享京城 | 春意浓!京城这些赏花好去处值得打卡
文旅北京 2024-02-15
皇家园林赏梅寻龙 颐和园中过风雅中国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市属公园首次推出“科普十二月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