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已半年 东城区这么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11-05 21:10

截至目前,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半年,分类效果如何?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东城区城管委获悉,较之前相比,自今年5月1日以来,该区的其他垃圾继续减量,同比减少7.96万吨、降幅40.1%,厨余垃圾分出率提升至25.7%。

据了解,东城区积极推广“两桶一袋”和“撤桶并站”。目前,东城区2283组垃圾桶站基本实现规范达标建设,130条胡同实现全面撤桶,3200人的常态化“盯桶”力量,对前端居民投放垃圾进行监督指导。而“东直门生态岛”作为东城区首个城市生态岛,集区域化大件废弃物处理、厨余垃圾转化、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于一体,半年来共将58.6吨厨余垃圾降解转化变成8.76吨有机肥料,并对2165立方米大件废弃物进行拆解,有效解决了大件废弃物处置难、运输难、回收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将资源最大化利用。

经过半年的实践和摸索,东城区垃圾分类从专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基本形成了“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法治导向、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格局。全区党员干部率先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将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监管,编发《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等指引文件,严格落实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00%强制分类的主体责任以及“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东城区还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范围从日用品扩大到上门维修、大件清理、停车管理、居家养老等服务领域,并与北京农商银行合作推出“社区垃圾分类优秀居民鼓励奖”。此外,居民自发创新设计的“破袋神器”、桶站自动箱门、厨余垃圾“榨汁机”、乳酸菌除味剂等,就地解决了破袋、开箱、控水、除味等常见问题。

坚持早晚“盯桶”指导居民垃圾分类

今年71岁的金慧敏是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57号楼的一位老住户,从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开始到现在,她每天早晚都要在院里盯守垃圾桶站,见证了院内居民垃圾分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给大家做科普,我们在日常盯桶和培训中不断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及时掌握各种相关政策,也算是和院里居民一块儿进步了。”现在,小区大部分居民都掌握了基本的垃圾分类规则。

像金慧敏一样的“盯桶人”,东城区累计有47.03万人次,切实提高了居民“个人是分类投放责任主体”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130条胡同全面撤桶实现“垃圾不落地”

丁会是东四街道的一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同时也是胡同垃圾收运人员。丁会介绍,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东四街道平房区采取“定时定点,小车巡回收运”的形式,统一对胡同内的生活垃圾进行收运,真正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据了解,每天早晚的7点至9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期,也是丁会最忙碌的时候。早晨7点以前,丁会要对垃圾桶进行全面擦拭、消杀,7点准时驾驶收运小车驶向自己负责的胡同。

与东四街道不同的是,交道口街道着手打造平房区移动式巡回保洁收运工作模式,批量订购了垃圾桶推车。此外,交道口街道还专门为垃圾收运车辆配置扩音喇叭,每到一处收运点位,喇叭就会播放轻音乐,提醒居民倾倒垃圾。

倡导源头减量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

在簋街胡大三店门口的醒目位置,放有“助力环保,胡大在行动,本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温馨提示牌。据了解,自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店内就已经不再主动向客人提供一次性餐具包了。

如今,随着餐饮经济的日渐回暖,即使是在用餐高峰期间上座率100%的情况下,客人对一次性餐具包的使用量依然极少,甚至无人使用,而外卖订单如果没有勾选需要餐具包的,店里也不再提供。同时,为了减少一次性打包盒的使用,胡大三店积极倡导“光盘行动”。在点餐的时候,服务员会温馨提示客人菜量已够食用,避免点多。截止到10月底,胡大三店外卖一次性餐具包的使用量下降了75%左右。

早在三年前,胡大餐馆就已经开始了“净菜进店”,恰好符合了如今一直提倡的“源头减量”。每次送菜前,供应商都会按照店里净菜的要求,把需要去皮的菜去皮,把需要切段或者切丁的菜按标准切好。东城区3309家餐饮单位均已规范了分类容器和收运合同,不断强化控水控杂,推广净菜进店,提高食材利用,倡导适度点餐,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同比均下降50%。除了餐饮单位,东城区的部分超市也相继推出了净菜服务。

深化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

今年,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规出台,东花市街道垃圾分类宣传也开始逐渐深化,不仅仅是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海报,相反宣传形式越来越新颖,宣传内容越来越丰富。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垃圾分类,来来来来各就各位。顺手一分一点不难,谁都能学会……”观看量破百万的《“垃”啦操》,一度成为花市广场舞的“尖儿货”,吸引了一众网友的好评,而如此火爆的歌曲竟是花市居民共同创作的。此外,东花市街道还将广外南里社区的暖心驿站转型为垃圾分类宣传站点,把垃圾分类写进楼门公约,并签名许下分类承诺。半年来,东花市街道不断强化沉浸式体验和持续性养成,开展“21天垃圾分类打卡”行动、“达人选拔赛”、“楼门挑战赛”等特色活动,保持了对垃圾分类的热度。

和平里街道则充分利用科技化手段,对街道358个垃圾桶站进行集体升级。化工大院社区的张女士手提一袋垃圾刚刚接近垃圾桶站,红外语音播报系统便开启自动播报功能,督促她分类投放垃圾。此外,街道还在化工社区正门的垃圾桶站试点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如果有居民扔垃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分类,可以按下电子监控设备旁的按钮,与物业工工作人员远程对话,寻求帮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高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