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办案丨我们的样子 就是中国的样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4-30 18:04

高中时一次小小的见义勇为,让胡辛有了警察梦。高考没能考上公安大学的他从未放弃,先是主动报名去北京警察博物馆实习,之后凭借努力考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

此后,胡辛潜心钻研“警务英语”,曾帮助因身体不适护照过期100多天都未能回国的外国妇女;给迷路的外国男子买烧饼,又帮他找到居住的酒店。

胡辛还将自己的“警务英语”心得编写成书,历经数年写成了近40万字的《用英语办案》及相关的警务英语汇编。

缘起丨小小见义勇为 生出警察梦

1999年,胡辛还是高中生。一天晚上放学后,和同学路过一个路口,前面有位女士在打手机。突然,一个骑车的歹徒从那位女士后面一把抢过她的手机就往胡同里逃窜,女士不知所措连呼救都还没喊出来,胡辛就已经快速反应,和同学一起追了上去。一个胡同又一个胡同,前面歹徒的黑影逐渐变小,最终消失了。

胡辛最后只好返回带着那位女士去附近的派出所报了案。这次小小的见义勇为,让胡辛很是感慨——警察,太重要了。

然而胡辛最强烈的从警愿望,却发生在他知道自己可能一生都不能当警察的时刻。高考当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要从500多人的北京报考考生名单中录取22名,胡辛排名是35,没能考上公安大学,很是遗憾,临走时,他拍了一张大门的照片留念,并暗暗决心,一定要再次回到这里来。

2002年夏天,已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生的胡辛在网上搜到了北京警察博物馆招实习生的信息。他一下子就选定了自己的暑假实习目标,一来可以练英语,二来正好有一个了解公安系统的机会。在警察博物馆的表现,胡辛认真完成博物馆给他安排的每一项翻译、每一个布展、每一次接待任务,并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胡辛认为不能让自己再次错过实现从警梦想的机会。

最终,胡辛通过了随后的各项考试,考入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实现了自己的警察梦。他不仅成为一名民警,还以“警务英语”到公安大学国际执法学院讲课,实现了跨越式回归。

热爱丨从考场到现场 制作多国语言警务卡

入警后,胡辛到府右街派出所做了一名巡逻民警。在完成巡逻任务的业余时间,胡辛坚持学习外语,他密密麻麻的计划表从没有间断。2006年,胡辛获得北京市公安局派出所青年民警英语竞赛一等奖。

2007年,胡辛被分到了分局外事队。到岗后,胡辛却有些发懵。他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英语,和日常警务工作中所需要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外籍嫌疑人、被害人,外事民警的用语和语气是否足够专业、有威慑力,影响着办案的效果。一向对自己的外语很自信的胡辛,此时有了很强的危机感:即使“英语专业”也并不等于“专业英语”。

胡辛又拿起了他的计划表,开始了“警务英语升级计划”。分局外事队的老科长胡浩更是手把手地把胡辛调整到了“实战频道”。

工作的实践让胡辛意识到,涉外警务中,“警务英语”,就是要从现场出发,让“考场”的英语变成“现场”的英语。对于最前线的警察来说,现场,比什么都重要。

胡辛开始琢磨怎样在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改善。他的灵感,来自于经常去的一家饭馆。胡辛发现,餐厅服务员的外语水平并不高,可他们却能借助菜单,顺利的为外国人完成点单。胡辛豁然开朗,涉外警务,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份实用的“菜单”,要给民警实用的工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胡辛在得到上级同意后,立刻开始着手准备外事民警的“菜单”。他针对社区涉外警务、涉外旅店业培训等工作和日常经常遇到的问题,设计了一些问题和选项的服务卡,并回母校求援做了多个语种的对照翻译,这张卡为广大的一线民警第一时间处理涉外警情,提供了实用便利的工具。近10年的时间过去了,胡辛制作的“多国语言警用英语卡”等工具,从语言沟通、工作流程、专业形象等细小的环节入手,经过不断更新,至今仍在西城分局涉外警务工作中使用。

自豪丨“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

“我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这句话的出处无从考察,胡辛是从原西城分局外事科老科长胡浩那里听到的。他把这句话听到了心里,把这句话自觉认领了,作为指引自己一言一行的信条。

通常说来,违法者给执法者送锦旗的情形是不多见的,可胡辛却收到了4面这样特殊的锦旗。

2015年的一天,一位年约60多岁的外籍华裔妇女主动来到分局,说自己的签证过期100多天了。按照法律她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拘留的处罚。

在做笔录的时候,胡辛发现这位妇女浑身哆嗦,而且看起来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了不少。一问,她讲她身上一身病。

胡辛说,如果这样的话我就要调查您生病的情况。妇女不解。胡辛说,警察当然要调查对你不利的证据,你护照上的中国签证过期100多天这是违法事实,但同时警察也会要调查对你有利的情况,因为你如果不是主观故意又确系因重病在医院住院治疗的话,根据行政法的有关规定可以减免处罚。

胡辛为了落实情况,开始打电话、跑医院进行调查。从救护车到转院证明,再到病历单,拿到了一大摞的材料。经过精心复核、反复比对,证明了这位妇女确实是由于病重耽误了申请签证延期,并依法对这位华裔外籍妇女减免处罚。

事后,妇女的亲戚皮女士,代表生病的妇女给胡辛送了一面锦旗,上写:“热情服务,为民解忧”。

故事丨“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中国警察”

2015年8月的一天,胡辛用车载着一位巴基斯坦人围着二环路绕来绕去,帮着他找自己住的宾馆。

原来,在头一天上午,这位巴基斯坦的游客,住进了一家位于南二环的宾馆。他来到中国旅游,有些兴奋,手机、护照、钱包和证件全放在了旅店里,甚至连登记都还没有完全办理好,就要急着出来先在周边转转。他说“我记住了,宾馆前面有一个很高的楼,我就去转去了。可等我想起要找回去的时候傻了——到处都是很高的楼”。

他只好看着各种高楼大厦,一直找到第二天中午12点,整整走了24个小时。被好心人送到西二环外的月坛派出所的时候,尴尬又无助。胡辛赶到派出所的时候,这位“巴铁”老兄第一个要求就是“有吃的没有?我饿得不行!”

胡辛拿来烧饼,说:“你先吃个烧饼,然后好好想想。”

“出了门,有很多楼,很多车,然后……哪里都是很多楼,很多车……”

胡辛带着巴基斯坦人上了车。这位巴基斯坦人突然回忆道“哦,对了!那里有一个彩虹”。“彩虹?”胡辛立即开车带他去了复兴门。彩虹?高楼?其他的信息对不上。复兴门没有找到,就只好再去建国门看看。

“有没有树?”“有几条车道?”“有没有双层公交车通过?”“有没有立交桥?”经过4个多小时的搜索,胡辛终于在宣武门附近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他的住处。

一下警车,巴基斯坦人就激动地哭了:“就是这里!我已经跌跌撞撞走了整整一天了,感谢胡警官!我要在我的游记中记录下来这个故事!感谢中国朋友!巴中友谊万岁!”

“感谢中国朋友!感谢中国警察!”——我们从胡辛收到的各种电子邮件和感谢信里,或许也能更深地理解这句话。

一个韩国人在感谢信里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个人大意,不懂中国的规定,发生了没有随身携带证件无法住宿问题,是胡辛警官热心解决了临时住宿的问题。大半夜还给你们增添麻烦,真是不好意思。我的人生又增添了美好回忆——永远难忘我在中国北京遇到亲切的警官!”

还有一封感谢信是来自一位美国女士的。这位女士把手机丢在了路上,西城分局民警捡到后,一看好像是一个外国人的手机,就赶紧来找胡辛。胡辛按照手机里的线索赶到了女士住的酒店,可这位女士已经离境回国了。于是胡辛就给这位女士写了一个电子邮件要了她的地址,把手机给她寄了回去。这位女士非常感动,给胡辛写的信中说:“我虽然是美国人,可住在远离本土的一个小岛,其实很少出国。对于中国的回忆全在这个手机上,这个回忆太重要了,没想到还能失而复得。感谢中国朋友!”

编写38万5千字的《用英语办案》

胡辛在同事中有个称呼:胡老师。其中的内涵,只有熟悉的人才知道,这里包含着同事们对胡辛的亲近和认可。胡辛作为一个普通的外事民警,不但被公安大学等系统内院校邀请去讲课,而且还历经数年写成了近40万字的《用英语办案》及相关的警务英语汇编,并受到了业界好评。

胡辛的“老师”称号,名副其实,而他为了“警务英语”所付出的努力,更是令人赞叹。写一本书。这对有着繁重日常工作的人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但常年处于“值加班”、“白加黑”模式的胡辛却做到了,他是通过“切香肠”做到的。

“切香肠”指的是平日里做出一系列细微而有计划的小动作,目的是达成一个大目标。胡辛有记笔记的习惯。经年积累下,他的笔记本已经放了整整一书柜。

胡辛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工作中积累,他还看大量国外的东西,当地的书、宣传册、警法类电视节目等,发现里面某句话在自己遇见的案件中也可以用,就记下来,每天一点点地积累。同时再查字典,有些俚语的意思往往都是大辞典里最后几个词条才看得到的解释。他从各方渠道收集大量英语专业词汇,小到一个动词beat(击)、push(推)等,以及一些俚语、暗语等。

从2009年到现在,胡辛每天都给自己订计划,比如每天必须看两个小时的资料,即便他值班,出完勤务和现场,即使夜里一点半才坐到桌前,也没什么可商量的。在胡辛的“工作看板”中,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学习,周末是不少于5个小时。此后的一段日子里,周六、日、节假日和年休假全部被编写工作占满。劳累的时候,他给自己冲杯咖啡,并在衣服上别上一枚小的警徽来“给自己坚定一份信念”。

就这样,胡辛切了很多年香肠,仅为写作《用英语办案》做的笔记就达到了100多万字。2011年4月,这一笔记中的38万5千字被定名为《用英语办案》,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给胡辛写信,感谢胡辛给他们带来的实操性很强的教辅材料。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涉外案例有限,如果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也许需要更多时间。每当有人联系胡辛,胡辛也很认真的把书中的错印、新法律法规的变化单独附页发给同行。

时至今日,法律法规又有了许多变化,为此,他和上级领导正在联系协调有关部门,未来打算将新制作的《双语警务》电子版集成在社区民警配发的移动警务终端上,帮助民警进行日常走访、简单交流和先期处置,更好的为一线警务做好服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张彬

相关阅读
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2023年大会警察院校长分论坛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1
壹现场丨在他眼里 乘客的大小事都要有人来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25
壹现场丨“疯狂英语”李阳起诉前妻Kim 前妻:诉讼也是家暴的一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2-14
壹现场丨冬令营小学生和老师走散 民警用鸡腿换来电话号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30
警探号丨片警小张的“520”社区工作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9
校外英语培训机构退费纠纷频现:提前收的高额学费去哪儿了?
澎湃新闻 2021-09-21
北京警察学院|桃李不言 润物无声
北京警察学院 2021-09-10
Qing听丨消失的华尔街英语学员和背后的“英语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