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2023中国电影美学年会”聚焦“文化传承·现实观照·媒介融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5 14:23

9月22日,“2023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广东珠海召开,年会以“文化传承·现实观照·媒介融合”为主题,陈犀禾、丁亚平、张卫、范志忠、路春艳、范倍、李艺、谢建华、周夏、陈晓云、齐伟、韩晓强、郑伟、熊培云、周舟、王霞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作出阐释及回应。

此次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联合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共同承办。

今年的美学年会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美学”成为了各位专家谈论的焦点。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表示,国家美学其实不是电影产业中的孤立的现象,而是和60年来国家政治历史的发展,和国家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变化,和我们对国家性质的理解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舟认为,现在的导演已不满足于把中国的文化作为视觉符号,而更多地走向东方叙事、东方形式的美学和东方的传统价值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霞认为中国地域电影的版图在被日新月异地改写的同时,地域空间所能展示出来的影像叙事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年会上,现实题材创作也得到了重点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路春艳表示,现实观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基底,当下中国电影围绕现实题材的表达固然有一些优秀作品,但整体来看还有待形成持续的、高质的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陈晓云分享了“现实关注,类型表达,人类情怀”的未来创作出路,他还提出了当下现实题材电影中“爽感”取代了“痛感”、短视频思维取代了长视频思维的问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夏表示,新一代电影人的成长,伴随的是电影观众的迭代。二三线城市市场逐渐崛起,乡镇电影院成为不可忽略的增量,主流观影人群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认为数智时代的观众会出于经验同构的期待视野对真实影像进行消费,而当下电影新技术不仅能推动想象力美学的发展,也能对真实性影像的消费主体提供更加逼真全面、主体沉浸式的真实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刚也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不仅颠覆了电影生产的工业流程,更改变了影像与真实的指涉关系。

年会上,还有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和研究实践进行了相关分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谢建华认为当下电影美学生态由模糊性、多义性向确定性、超真实性转向。他对此提出反思:今天的电影作品看起来都像是直白的视频宣传。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教授郑伟介绍了反身模式的纪录片类型,并以此引申到纪录片的疗愈功能在国内的发展,展望纪录电影在实现具象治疗、完成自我反思上的可能性。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在学术总结时表示,“关于电影美学的探讨,某种程度上呈现的正是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所面临的矛盾与纠结。然而这种文化纠结的复杂和痛苦,最终必然能够表现为一种人类文明的共同努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青春之夜”圆满落幕
中国新闻网 2024-05-05
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2023年“电影下乡”青海行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9
2023年“电影下乡”新疆阿克陶站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3
2023年“电影下乡”陕西照金站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