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六场讲座 大师云集 国图开启非遗讲座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4 16:15

近日,正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第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以下简称“非遗讲座月”)正式开启。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556.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巴莫曲布嫫老师在首讲中,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中国贡献——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这一主题,为现场读者介绍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其运作方式;以申遗与履约为背景,系统梳理了保护非遗的中国实践及其主要路径,重点归纳了我国政府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元行动方长期致力于推动《公约》发展的主要事件和国际影响。通过回顾和总结《公约》诞生2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说明我国既为制定和完善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国际规则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也在国家层面为建立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积聚了内生性动力。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552.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在11日下午为公众主讲了本年度“非遗讲座月”第二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纪念主题,也是中国在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特色鲜明、开放包容的完整系统,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尤为重要。刘魁立先生在讲座中向读者介绍了非遗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其提出背后的学理和实践基础。面对近90岁高龄依然在非遗保护一线上孜孜不倦奋斗的刘魁立先生,在场读者充满敬佩,而他对非遗和传统文化的饱满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544.jpg

2023年“非遗讲座月”共策划了六场主题讲座和展示活动。7月9日前,读者还将有机会在现场欣赏泉州师范学院师生联袂演绎的“千年南音 古韵新生”讲演活动;可聆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德明老师对非遗是“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的阐释;可看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岸瑛教授讲述的那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最后在中央音乐学院章红艳教授“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中听到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微信图片_20230614150530.jpg

本年度“非遗讲座月”包含理论与实践、演讲与展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备受读者期待和喜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法治护航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法治日报 2024-06-09
影像展、购物节……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这样办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9
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光明日报 2024-03-15
扎实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
光明日报 2023-11-22
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
华西都市报 2023-1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