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艺术博物馆今起推出“泉聚文明——馆藏钱币精品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16:23

3月30日,北京艺术博物馆“泉聚文明——馆藏钱币精品展”在万寿寺中路的万寿寺广大圆满殿开展。

展览共展出馆藏钱币文物25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0余件,并辅以瓷器、杂项类藏品,从历史与艺术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简史,同时从书法文字、钱币纹饰、造型等方面介绍钱币所蕴含的艺术之美。展览反映出古人对安乐、富足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不同时代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展览期间,博物馆还将陆续推出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讲座、社教活动及文创产品,感兴趣的观众请关注北京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附:部分重点文物介绍

1、康熙通宝 清

康熙通宝铸于清康熙时期(1662—1722)。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康熙年间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很快,这一时期的钱币多数厚重规整,文字美观大方,铸量极大,存世丰富。

此类康熙通宝有一个独特的称呼,被称为“罗汉钱”。与普通“康熙通宝”相比,“熙”字为左边少一竖划。此枚“罗汉钱”制作精良,铜质光亮,背面为满文“宝泉”二字,是户部宝泉局专为康熙皇帝60寿辰而铸的一种祝寿钱。

2、淳化元宝 宋

宋代是钱文书法的鼎盛时期。由皇帝亲笔书写钱文是从北宋开始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钱币被称为“御书钱”。

宋太宗赵光义书法造诣颇深,楷书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线条清晰、劲挺奔放;草书则神采飞扬、奔放流畅。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赵光义亲自用楷、行、草三种字体书写“淳化元宝”钱文,开启了帝王书写钱文的先河。一个年号钱用三种书体分别书写并成套铸造和发行,是中国钱币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仅是皇帝个人书法才艺的展示,更是北宋文化昌盛的表现。

3、一刀平五千  西汉 二级

“一刀平五千”是新莽时期钱币的代表作之一。铸造于王莽执政时期。钱币青铜质地,整体为刀形,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方孔圆钱,环文上曰“一”,下曰“刀”,在铸造时采用错金技术,先铸出浅槽,再将碾成细丝的黄金镶嵌到浅槽里,并且加以打磨,使字面与钱面平齐。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使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又称“金错刀”。

 4、乾隆通宝(背面为维文及满文) 清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新疆发行的铸币。因不掺杂铅锡,色泽柔和光亮,红润自然,称为“红钱”。钱的正面为“乾隆通宝”,背面文字为维文及满文“叶尔羌”。

中国古代铸币上通常只使用一种文字,少数情况使用两种,而新疆红钱使用汉、满、维三种文字,方便各民族识别,同时,规范统一的货币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珍贵见证物。

5、元亨利贞民俗钱(背面文字为黄金万两) 清

钱币整体呈腰牌型,顶部及两侧均有穿孔,方便悬挂。“元亨利贞”出自《易经》卦辞,代表人们崇尚天道生长万物,祈祷上苍庇护众生之意。两面钱文“元亨利贞”“黄金万两”均随形变化,以吉祥俗语组成合体字,表达避凶求吉的愿望,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钱币整体形制规整,钱文深峻,造型生动风趣,富有文化与艺术内涵,是民俗异形花钱中的精品。

6、五彩子孙满堂图瓷砖 清 二级

钱作为财富的象征,是五福之一“禄”的体现,人们将钱视为吉祥物,把生活中常见的古钱、银锭作为吉祥图案,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表达对于富足美满生活的向往之情。

瓷砖正面画面主角是一对老年夫妇,位于上半部分正中的位置,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两侧各绘六名男子,中间白地上绘十个童子。有一名儿童与众不同,穿圆领袍衫,手持银锭和毛笔,构成“必定如意”的吉祥寓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编辑/叶婉

相关阅读
历史|古代世界除了黄金白银,还有哪些“世界通用货币”
历史学堂君 2024-06-04
看展 | “世间日月 影中乾坤”恭王府博物馆藏皮影精品展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2024年北京博物馆月启动 推出“百馆千展万人观”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5月18日本周六 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推出多项科普活动
国家自然博物馆 2024-05-15
观展|浙江省博物馆举行龙泉宝剑精品展
新华社 2024-05-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