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两周年:成都片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万余亩 出“猫”率更高了
成都商报 2023-10-13 13:07

■ 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正式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 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为1445.27平方公里。按照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成都片区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数量的4%。

■ 过去的两年,为了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分局)在国家公园入口附近建设入口社区,让长期在园区附近生产生活的本地居民有了统一的聚居区域;建立了“联合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等,成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巡护队;开展“人退猫进”工作,片区内36个小水电有序退出……

■ 截至2023年9月,成都片区已修复162575亩大熊猫栖息地,73只野生大熊猫有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

出“猫”率更高

金丝猴、雪豹等珍贵动物也频频出现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重点破碎区逐渐被修复,如今的公园内美景遍地——崇山峻岭,林海茫茫,悬崖峭壁上瀑布飞流直下,无数动植物在此安家繁衍,漫山遍野充满了生机。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大邑管护总站今年4月公布的红外相机中,一只成年大熊猫走到一棵大树旁转身沿着大树呈倒立姿势,用臀部反复磨蹭树干,并将尿液标记留在了树干上。“大熊猫会不定期地通过撒尿、抓扯树皮、屁股摩擦等方式,把肛周腺分泌物和尿液涂在乔木树皮上,以宣示自己的领地。”一线巡护人员说,每到四五月份,大熊猫进入发情期,其标记行为变得越发频繁。

10月2日,一只大熊猫在草丛上伸懒腰,萌态尽显;9月28日,又一只大熊猫出来觅食,在树林里矫健地穿梭……除了大熊猫,相机还拍摄到了其他野生动物。9月17日,一只羚牛在竹林间和摄像头擦肩而过;9月11日,一只小熊猫拖着红亮的大尾巴跳跃而去……

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贵动物的频频出现,正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体现。

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2575亩

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

保护大熊猫,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其栖息地。为此,成都熊猫分局不断完善科研、资源调查、巡护监测等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守护青山绿水。

“野生大熊猫的监测、植物样方的调查、科研合作项目,甚至是上山寻找狩猎的猎人,都是我的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员朱大海笑着说。从2001年来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以来,朱大海一直扎根在野外巡护一线。每年,他和队友们在深山里的时间多达8个月,步行里程累计1000多公里。

其实巡护员队伍里,多数都是从事多年巡护工作的当地居民。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踏入无人区,安装红外相机寻找动物痕迹,消除安全隐患……

据了解,为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成都科学整合了范围内原有的16个保护地及其管理机构,完成了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4个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详细划定了管护范围,构建“管理分局—管护总站—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除了巡护员的监测巡护,成都熊猫分局还积极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构建监测网格178个,推进完善“天空地人”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逐步构建“实时监测+长期监测”模式。

此外,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稳步推进都江堰长河坝、大邑火石溪等地震受损点位恢复自然生境,通过封山育林、灾后地块植被修复、高郁闭度人工林调整等方式,累计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62575亩,碎片化栖息地逐渐串联成片;有序退出矿业权31宗,进一步还水于河、还林于自然。

周边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保护者”

探索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环境好了,如何协调周边居民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之间的关系成了新的重点:如何在发展居民生活的同时,又能让他们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创新集体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周边社区居民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保护者”。

今年8月,在成都桂溪生态公园举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推广活动上,茶叶、竹笋、黄连、蜂蜜、果酒、米酒、猕猴桃……这些来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产品成为亮点。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支持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遴选了一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授权其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LOGO及形象宣传语。

随着原生态产品的推出,一条条产业发展之路也在“熊猫森林”中铺展开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彭州的茶叶、都江堰的猕猴桃、大邑的药草、崇州的竹笋……通过产业进一步带动社区发展,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还能发挥其原住居民优势,进行森林巡护、公益服务等工作。

不仅如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还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山地旅游等,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

从生态美,到产业兴,到百姓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正在探索发展一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文/彭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科研工作者平时主要干啥?追“猫”捡“屎”守护自然
华西都市报 2024-05-31
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片区11月已连续9次拍到野生大熊猫饮水画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9
甘川陕三省协同立法保护大熊猫的“家”
中国新闻网 2023-07-31
深化物种保护,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3
共同保护大熊猫的“家” 川陕甘三省人大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协同立法
华西都市报 2023-03-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