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全链条筑牢惩治文物犯罪的司法防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1 15:34

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发布李某某等16人倒卖文物,林某某等4人盗掘古墓葬,张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等5件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典型案例。这批案例覆盖了涉文物犯罪的常见多发罪名,反映了当前文物犯罪的突出特点,在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能动履职实现诉源治理等方面具有典型意义。(10月31日《法治日报》)

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沉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厚重的文化魂魄,惩治文物犯罪,本质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文物商业价值的飙升,我国文物犯罪多发,给如何依法打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语境下,最高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的典型案例,体现了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全链条筑牢惩治文物犯罪司法防线的工作思路和价值取向。

从过往的司法实践看,因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导致对文物犯罪不能全链条打击的问题较为突出,犯罪分子因此被轻罚甚至逃脱刑责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司法作为惩治犯罪的有力利器,理应就如何织密刑责之网、不让文物犯罪分子被轻罚或逍遥法外进行积极探索,从而以严密有力、无隙可乘的刑责追究,让文物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遏制文物犯罪,核心在于有罪必罚,罚当其罪。欲达此目的,首先有赖于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让文物犯罪分子在没有任何弹性的法律适用标准面前无机可乘。此番发布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在王某某倒卖文物案中,检察机关将案件信息及时转化为数据资源,建立类案数据库,构建专项监督数据模型,通过信息比对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围绕其从业经历、收入来源、交易价格、购买次数、件数以及文物来源、保管方式等方面,完善证据体系,最终依法认定行为人明知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所获取的文物仍多次收购,且具有牟利目的,应以倒卖文物罪追究其刑责,让其依法受到了严惩。如此全链条地精准适用法律,既堵塞了犯罪分子规避受重罚的空间,又体现了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有助于对觊觎文物的犯罪者产生足够大的威慑效应,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文物犯罪。

文物犯罪最容易对文物造成难以修复的严重后果,在严肃追究犯罪分子刑责的同时,需要对犯罪分子追究民事责任,以助力实现对文物的修复。在此次发布的李某某、胡某倒卖文物案中,检察机关积极听取文物行政部门的专业意见,依法对被告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此举不仅为文物犯罪行为套牢刑责和民事责任的“紧箍”提供了个案样本,也有利于释放出从事文物犯罪“既要坐班房又要赔钱”的威慑效应,使不法分子面对沉重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双追究”,主动打消歪念和侥幸心理,助力文物犯罪的源头治理。

惩治文物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尤需司法全链条筑牢防线。此番发布的典型案例,紧贴当前文物犯罪的特点,结合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对文物犯罪行为的认定、法律标准适用作了具体阐述,为今后办理此类案件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有利于精准惩治和预防文物犯罪。司法机关应不断总结经验,常态性发布类似典型案例,以释放警示威慑“涟漪效应”,全链条为惩治文物犯罪筑牢“法律隔离墙”,持续提升文物保护法治化水平。

文/万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以精准司法筑牢医保骗保法治“防火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2
最高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依法惩治文物犯罪典型案例
央视新闻 2023-10-30
2021年1月至今年9月中国检察机关起诉5000余人 打击震慑涉文物犯罪
中国新闻网 2023-10-30
最高检:加大打击力度,严格依法惩治文物犯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0
公安部“重拳出击”文物犯罪 追缴各类文物1.3万余件
央视新闻 2023-1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