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群人成了谜
梅生
2024-09-13
+ 关注

方励担任导演、制片人,体现中国电影人责任与担当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近日登陆院线。该片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各方的亲历者或他们后代的口述、黑白斑驳的历史影像、基于史实创作的动画等素材共冶一炉,以客观的视角、全面的观点和翔实的内容,揭示了一段尘封数十载的历史。纪录片在道出战争泯灭人性之余,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回归到情感层面,既有具体的亲情、爱情、友情,亦有超越战争与种族的大爱,折射出人道主义的光芒。

震撼的历史

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美军基地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次日,日军轰炸中国香港九龙启德机场,宣告进攻港岛,驻港英军抵抗十余天后,于圣诞节向日军投降,香港全面沦陷。次年10月,日军用“里斯本丸”运输船将1816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运往日本,计划用于缓解本国劳动力的短缺。

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没有在船上悬挂载有战俘的标识,“里斯本丸”运输船在行至中国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军误以为是战船。美军发射多枚鱼雷,终击中船体,使其无法继续航行。日军为避免罪行暴露,用木板与帆布将全部英军战俘封死在舱底,自己借助逃生船只离开。陷入绝境的英军战俘奋勇自救,但刚逃出船舱,就遭遇日军的疯狂扫射。英军战俘面前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么被日军射死,要么命丧异域的大海。

惨案发生之际,东极岛海域的青浜岛等三个小岛的中国渔民,不顾个人安危,划着舢板对英军战俘展开了营救。由于有了目击证人,日军才停止射杀。最终,255名中国渔民救下了384名濒死的英军战俘。

2013年,电影《后会无期》在东极岛勘景期间,导演韩寒与制片人方励从当地渔民口中听闻“里斯本丸”的故事。令人震撼但几乎不为人知的历史,刺激韩寒为《后会无期》的主题曲写下歌词“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迷”,也让方励开始主动接触历史碎片,渐渐萌生将一群人“成了谜”的旧事,从海底深处打捞而出的想法。

载体的选择

方励是电影制片人与编剧,也是地球物理勘探与海洋科技方面的专家,具有典型的理科生思维。他被故事打动之后,没有对历史展开想象,而是进行了求证。

2016年、2017年,他带领海洋探测团队两度搜寻“里斯本丸”的残骸,最终利用多波束声呐技术,在偏离日本外务省记载的历史坐标36公里的海底,定位出沉船位置,而在将沉船的水下三维形态与“里斯本丸”的设计图纸对比,发现完全吻合之后,他们确认找到的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里斯本丸”。

其后,方励得知在世的事件亲历者只剩下英军战俘幸存者丹尼斯·莫利与参与救人的中国渔民林阿根,并且两位老人都已接近百岁,他本能地觉得应该用影像记录的方式,抢救这段历史。不过,他起初设想的记录载体并非大银幕电影,而是电视纪录片。

方励及其团队成员,辗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以及中国香港、东极岛等地,深入采访事件各方的当事人及他们的后代期间,他意识到传统的电视纪录片不足以承载历史的厚重,于是把再现历史的载体变更为纪录电影,希望经由大银幕的传播,使这段历史能像泰坦尼克沉没事件等船难、空难一样,产生全球性的影响。

各方的碎片

事实上,早在方励记录历史的行动之前,“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已随着学者的研究、影像的传播、媒体的报道等方式,进入公众视野。本片的历史顾问托尼·班纳姆2005年在香港出版的著作《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以及电视电影《东极拯救》、电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这段历史。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预设任何评判立场,而是用从各方采访对象处获得的大量生动细节,将海底深处的碎片拼凑成整体,在呈现出事件的起因、经过与后续的同时,把历史悲剧放置在个体叙事的层面进行考量。

本片的镜头首先对准了英军战俘遇难者的后人及幸存者。遇难者后代中的很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或祖父,具体经历了怎样的劫难:方励跟随某位遇难者的孙女探访他的墓碑时,发现碑上只有列兵某某“可能被淹死”的字样,碑下没有遗体或骨灰;另一位遇难者的女儿,一辈子守着父亲送给她的洋娃娃,等待父亲归来。方励对真相的挖掘,让他们或与已故的亲人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连接,或对过往释怀。

片中采访到的战俘幸存者除了丹尼斯·莫利,还有方励通过在《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等英国报纸上刊登广告找到的威廉·班尼菲尔德。两位老人回忆悲惨经历时,尽管语气平静,但仍然带出对当年日军暴行的深恶痛绝。

与此同时,方励还奔赴日本采访了“里斯本丸”船长的一双儿女,倾听他们的态度。他们是首次得知父亲参与了这段惨绝人寰的往事,对此深感歉疚之余,也明白了父亲生前每天都会抽50支烟的根源:作为日本平民出身的船长,他在战后的军事法庭上被判服刑7年,终生没能从抑郁的情绪中解脱。

同时,他们也向方励发出并非为父亲开脱的疑问:一介平民在残酷的时代面前,能够做出怎样的选择?方励对此没有答案,但他采访他们的素材,让英军战俘幸存者改善了看待日本人的态度。

当年向“里斯本丸”运输船发射鱼雷的美军官员,也是方励的关注对象。据他的后人介绍,他像英军战俘幸存者、日本船长一样,在战后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直在为间接屠杀盟军战俘的行为深深自责。

真情与大爱

方励还原历史真相的基调理性客观,描绘过程的笔触感性动人。

一位战俘遇难者在自感生命无多之时,给家里最小的弟弟写了不足百字的信,拜托这位时年只有5岁的男孩照顾好他们的妈妈,因为“她是这个世界上你能拥有的最好的人”;一位爱上中国姑娘并与她完婚的战俘命丧“里斯本丸”之后,他的遗孀把政府发放的抚恤金转赠给了爱人远在英国的母亲。

令人更加感动、感慨的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义举。据参与救人的林阿根及其他救人者的后人讲述,当年的渔民们冒死救下近400名英军战俘后,还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为战俘们提供衣服和食物。在日军登岛搜捕战俘之时,他们又想方设法地掩护3名战俘逃到英国驻华大使馆,令日军的大屠杀行为在世人面前曝光。

方励用自己的行动,延续了国人的善举。他自掏腰包奔赴世界各地采访事件各方的相关人士,还在2019年邀请一些英军战俘遇难者的后代来到东极岛,乘船行至“里斯本丸”沉船坐标的海面上,让这群白发苍苍的“孩子”往脚下的大海中抛下花瓣,祭拜在此长眠的亲人。

让人唏嘘的是,片中的参与讲述的三位亲历者如今均已过世。好在,“完全基于历史事实”创作的《里斯本丸沉没》,让方励完成了内心深处对于英军战俘和东极岛渔民背后的2000多个家庭的承诺。影片不仅在片尾用字幕打出“里斯本丸”所有遇难者、幸存者与救人渔民的名字,还在彩蛋部分放入了众多人士围绕事件接受采访的画面。

30°13′44.42″N、122°45′31.14″E,相信“里斯本丸”的沉船坐标,会被历史铭记。

编辑 | 陈凯一

相关阅读
艺镜|光靠成龙喊话可不够,把观众带回电影院得有真功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活动|用记忆触摸历史:口述历史之夜2024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纪录电影如何突围
光明日报 2024-11-04
光影绽放!第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推优盛典在珠海举行
央视网 2024-10-27
历史|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对比——《里斯本丸沉没》周边的那些事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历史|历史没有假设,但可以对比——《里斯本丸沉没》周边的那些事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书写永不沉没的情谊
中国新闻网 2024-10-20
不吐不快 | 里斯本丸沉没,完片担保不应沉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