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率超90% 移动机器人结束“蒙眼狂奔”之后
第一财经 2024-02-01 09:47

机器人格局持续变化。继2023年开年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内资份额突破40%,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移动机器人国产化率预计还将超95%,占全球出货量将超50%。

回忆起国产机器人近几年发展之快速,一名移动机器人厂商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了个案例, 2018年公司采购了一台国外移动机器人供研究学习,当时感受到自身与海外企业的差距。经疫情期间信息阻隔,期间国产机器人迭代较快,2023年,该公司再去欧洲参展,却发现与这家国外公司“互相不认识”,一方惊讶于海外产品迭代和降价之缓慢,一方惊讶于国产机器人的突然冒头。

相较国产工业机器人多年苦苦追赶,国产移动机器人渗透率已相当高。工业机器人自上世纪50年代因承接汽车生产需求而出现,可进行工业加工制作,移动机器人则更多承接柔性生产或搬运工作,含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和AMR(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等。与海外工业机器人厂商明显的先发优势不同,移动机器人海外代表厂商丹麦MIR 2013年创立,国内多家主要移动机器人厂商2015年后成立,时间差不大,国产发展速度颇快。

据GGII数据,201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销量2950台,2023年预计达10.2万台,增长33倍,对比之下,工业机器人在此期间销量则增长7倍,2023年国内移动机器人销量达到工业机器人的约1/3。据记者了解,国产移动机器人还在加快出海,行业经过前期“蒙眼狂奔”,如今则在洗牌并迈向成熟。

国产化率超90%背后

移动机器人早期受到关注是2014年亚马逊收购机器人厂商Kiva,此后国内电商行业在仓储领域布局移动机器人。国内并非最早做移动机器人的地区,但国产化近年有所体现,据GGII数据,2015年国内市场外资AGV销量占比11.25%,2019年为7.81%,至2023年预计国产化率超95%。期间伴随着全球及国内移动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

“外资机器人厂商也在国内发展,但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并未像工业机器人领域那样具备主导优势,外资厂商的抓手在于技术领先,而在移动机器人领域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同时服务和价格又不具备优势。”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告诉记者,国内移动机器人厂商入局不算晚,产品和技术过关,在不断承接项目的过程中形成正向反馈。目前国产移动机器人竞争力在全球属于第一梯队,在日本、韩国市场,国内厂商逐渐建立起一定的主导权。

就国内市场而言,业内能感受到国产发展窗口期,优艾智合市场总监关健告诉记者,移动机器人疫情期间刚好快速上量,国内厂商在半年内走完海外厂商3年走过的路,而当时海外厂商没有吃到这一波红利。从发展逻辑看,移动机器人硬件上阻隔较少,一些产品形态已成熟,国内厂商转向发力软件层面,布局整体解决方案,与发力硬件迭代的海外厂商形成区隔。从全球看,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工业强国在精密仪器上还有很强竞争力,支持其工业机器人保持优势,但移动机器人的竞争重点已不在硬件,国内厂商则在软件层面占优。

竞争力上,更直接的观感在价格上。Syrius炬星科技创始人兼CEO蒋超告诉记者,国内厂商价格优势鲜明,“我这几天在日本的展会,了解到一家当地AMR厂商定价每一公斤载重大约卖1万日元,计算下来1吨载重定价约1000万日元,而我们一吨载重AMR价格不到对方的一半” 。

关健则告诉记者,价格优势背后有供应链降本的因素,还有软件和算法优化降低硬件配置要求的因素,以及规模化生产放大成本优势。“以1吨标准顶升机器人为例,三四年我们前一台卖12万~15万元,现在基本是三折,能降到5万元以下。去年我看一个海外厂商的报价,大概是将国产产品价格数额算成欧元。”

供应链国产化近年给国产移动机器人价格优势提供支撑。移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包括芯片、传感器等,一类重要传感器激光雷达近年随着汽车和机器人场景需求扩大而加快国产化。关健告诉记者,2022年中旬之前,国内供应链批量生产工艺不足,公司用进口雷达,而目前公司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项目已实现全国产。相比之下,大量采购情况下一个进口雷达价格可达1万元以上,如今采购国产雷达价格可至三折以下。

蒋超则告诉记者,公司通过优化多传感器融合算法,采用自研传感器降低硬件成本,达到外购近万元甚至数万元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2018年,公司采购某以色列公司的3D摄像头,价格是目前能完成同样任务的摄像头的5倍。为支持现有成本结构,公司自研系统而不使用开源软件,同时还自研3D摄像头传感器等,通过软件定义硬件把控供应链条,获得成本优势。国内3D视觉厂商也提供了模组,可大幅降低一些国内机器人厂商采购价格。

依托价格优势和整体品质,国产移动机器人整体呈现出从国内走向海外的趋势。记者了解到,优艾智合业务主要在国内,去年成立一个团队拓展日本、东南亚等海外市场,依托在国内半导体等行业的经验布局海外市场;海柔创新在仓储物流场景多有积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据LogisticsIQ最新市场报告,仓储自动化市场2023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15%,海柔的战略方向包括提升海外品牌影响力和海外业务占比;Syrius炬星科技海外营收占比则在70%以上,据目前合同估计,预计2024年公司营收将同比增长两倍以上。

近期日本市场多有中国厂商加码的消息,有消息称,背后是日本物流业面临一定的人力短缺问题。蒋超告诉记者,公司在日本的销售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立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慧玲告诉记者,日本当地需求较大,公司考虑在日本当地建厂。GGII分析认为,2023年国内AGV企业海外整体订单占比有望突破30%。

狂奔之后

“狂奔”一词是过去几年的国内移动机器人厂商发展的注脚。规模迅速增长后,年轻的移动机器人赛道已长出头部。2022年,有四家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厂商营收超10亿元,包括新松机器人、海康机器人、海柔创新和极智嘉,其中海康机器人已在寻求上市。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初步统计,2023年移动机器人市场订单额超10亿元的厂商增加至五家,前五企业销售规模占比在40%以上。GGII预测,2024年前五企业销售规模将超50%。不过,头部企业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水面之下,市场增速放缓和融资环境收紧,给行业带来新挑战。

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预计2023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9%,对比2022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6.82%、2021年同比增长75.61%,2023年市场增速已明显放缓。从国内近5年AGV/AMR行业融资情况看,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巅峰在2021年,随后融资金额持续下滑,2023年为20亿元,相当于2021年的一半,资本对行业的投入明显减少。

卢瀚宸告诉记者,移动机器人面向的工业场景比较复杂和分散,市场集中度提升不会像服务场景一般迅速,但头部厂商的优势仍在提升,融资环境收紧,中小型公司面临洗牌。

“此前移动机器人投资火热时有美元基金的参与,后续美元基金有所退坡。投资圈对行业的认知也在上升,行业环境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很多厂商营业数据与预想有差异,暴露出行业很多问题。” 就融资收紧,卢瀚宸表示。

这一轮洗牌,在关健看来已是第二轮,2021年底资本依然火热时,已有一批企业被资本淘汰。“我从2018年关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自动化物流展区展商名单,就发现(参展商)逐年减少,而大的展位一年比一年大。”关健称,从2022年开始的新一轮洗牌中,特点则是市场逐渐冷静,玩家比拼自身造血能力和生存能力,如今当企业看不到赚钱的希望时,在市场上也很难融到资,此轮洗牌在未来一两年内估计会出结果。后续估计还有第三轮洗牌,要真正比拼利润和中长期战略选择。

“可以认为我们处于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目前都在找行业差异化。接下来行业可能分化为两种不同形态,一种类似海康机器人这种大平台型企业,主要优势或集中在硬件上,一种是专做行业细分的形态,不断下探价值。”关健表示,优艾智合目前业务更收敛至半导体等优势领域,选择利润表现更好且竞争力更集中的行业。这已与以往行业高速发展时的选择不同,彼时玩家争抢订单,甚至拿着空的报价表给客户填,赔本打造标杆案例,但后续交付也遇到问题,随着整个行业冷静下来,厂商得以更关注经营性指标,甚至对要进入的行业有所筛选。

蒋超告诉记者,从市场角度看,AMR玩家能否一直留在牌桌上最重要的因素是产品要适应市场,例如有的厂商抓住区域性鞋服行业的仓储物流需求,形成区域性优势,或像炬星抓住云仓客户需求,让一些不愿支付过高成本进行自动化升级的云仓能以租赁形式使用其AMR机器人。此外,宏观环境影响下,如今客户则更确切地追求投资回报率(ROI),更不愿意承担风险,对产品ROI方面的能力也是极大考验。从另一个角度看,市场更冷静后,项目集中在有真正自动化需求的场景,减少了自动化“面子工程“,考验移动机器人厂商的实力,这也是一种良性筛选。

GGII相关报告指出,2023年移动机器人行业下游应用已在分化,新能源领域需求强劲,3C、医疗等需求增量有限,企业针对性布局,聚焦各自优势行业,拉开与其他企业的差距。此外,行业“内卷”下,交付成本备受关注,软件带来的差异化成为重点。因外部不确定因素和制造业投资可能放缓的影响,下调市场预期,预计今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速35%。

望向后续,蒋超仍持乐观态度,他表示,制造业领域移动机器人的渗透率依然极低,在理解制造业并以软件适配制造业流程的层面,空间还很大,仓储领域也依然有空间。“机器换人”的趋势可能还将持续30年、50年之久,这是大的历史性机会。关健认为,以半导体领域为例,渗透率还处于早期,垂直行业向下渗透走量、向相关产业渗透仍有空间。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不断突破高难度场景 出货量表现亮眼 我国协作机器人有望弯道超车
解放日报 2024-09-25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12家A股公司积极布局
证券日报 2024-08-29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变现提速 国产机器人加速“出海”
证券日报 2024-08-24
图记|我在中部造机器人
新华社 2024-06-06
国产服务机器人“卷”到海外 供应链降本如何压低价格
第一财经 2024-02-02
国产服务机器人“卷”到海外 供应链降本如何压低价格?
第一财经 2024-02-01
无人叉车将迎“战国时代”!业内称行业增长拐点已至 今年销量有望增超50%
财联社 2023-07-10
国产机器人加速突围 远征途中谁能成为中国版“发那科”?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5-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