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机构电话“炸”学生家长,保护学生信息要从源头抓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15:45

“您好,请问是某某学生的家长吗?孩子初三了,升学问题是如何规划的呢……”据封面新闻报道,最近,家住成都的宋女士隔三差五就会接到教育培训机构的骚扰电话,向其推销孩子的升学课程。“有时候,一天能接到好几个!”宋女士不堪其扰,更让她疑惑的是,这些印象里从未接触过的机构,不仅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还对孩子的信息“了如指掌”,能清楚地说出孩子的姓名,在哪个学校,上几年级……

教育培训机构怎么知道孩子的个人信息?如果家长没有主动提供过,那这必然涉及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买卖,而对于这类非法行为,不少家长却感觉无可奈何,不知如何维权。要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必须让《个人信息保护法》硬起来,对于已经发生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事件,家长不能仅仅吐槽、抱怨,而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孩子的个人信息,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警,公安部门要顺藤摸瓜,排查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买卖问题,以此打击个人信息泄露、买卖行为,提高全社会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针对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等问题,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我国以立法的方式,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021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而为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未成年个人信息不被非法采集、使用、泄露、买卖,2024年1月1日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将“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作为专门章节加以明晰,力图织牢未成年人的信息保护网。

保护个人信息,打击非法采集、泄露、买卖个人信息,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关键在于,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首先必须严查信息泄露的源头,从源头上堵住泄漏源。据报道,记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2023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案件判决书共有137篇,2022年为463篇。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以学生家长信息为目标的案件,都伴随着窃取、买卖、应用公民个人信息的勾当,泄露的源头大多则是掌握着学生信息的各类单位,包括社保部门、各类学校、培训中心等,而信息泄露后,流向除了教育培训机构外,还包括母婴、研学等行业。

因此,要追查信息泄漏、买卖的源头并不难。事实上,有一些非法机构、不法分子就在网上公开叫卖学生信息,监管部门应该及时清理这些违规信息,并追查买卖学生信息的利益链。对于社保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人员泄漏、参与买卖学生信息,要建立重罚制度,从重处罚,这才能提高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数字化过程中,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学校并不重视保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在没有得到学生、学生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使用人脸识别系统,采集学生的信息,并和其他部门、机构“共享”这些信息,导致学生信息“裸奔”。

很多学生家长已经有了较强的信息保护意识,但是,在面对一些社会机构的营销攻势时,也会放松警惕,如机构推出体验课、免费零元课、公益比赛等,要求提交学生的个人信息,而这些活动往往就是为了收集学生信息。对此,家长要有识别能力,不能被机构的焦虑营销所蛊惑。概而言之,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个人信息,需要形成政府、网络、社会、学校、家庭全社会的合力,只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提供全方位保护。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