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建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07:40

昨日下午,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围绕“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点内容,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

市发改委

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六力”

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介绍,2023年全市GDP超过4.37万亿元,同比增长5.2%,好于年初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呈现“走势稳、结构优、动力强”特点。张鑫表示,2024年挑战和机遇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下一步将深入落实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重点提升“六力”:

一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提升区域竞争力。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本市将更加自觉把北京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比如,要统筹建立链长制,加快6条产业链图谱落地,还要研究制定支持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将出台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施方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在人工智能、6G、新材料、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三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增强发展动力。比如,今年将谋划建设“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举办系列高水平赛事等。

四是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激发社会活力,包括擦亮“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全面提升“两区”建设水平等。今年将出台本市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实施方案,建设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

五是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城市魅力。今年将打造100条城市画廊、20个无界公园,实现环二环绿道联通,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先行试点。

六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夯实保障力。上半年本市将建成168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推动城市更加安全韧性。

市电影局

务实举措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去年,本市“演艺之都”建设精彩开局,“大戏看北京”品牌更加闪亮。围绕市民需求,本市开足马力加大文化内容供给,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比2019年场次翻倍,创造历史新高。成功举办“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演艺新空间持续涌现,“会馆有戏”推出400余台精品演出,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百余场,演出市场火爆成为2023年的重要文化标记。

公共文化服务也在提质升级。霍志静表示,位于城市副中心的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于去年年底如期开放,相信未来将成为极具吸引力的首都文化新地标。未来,春季朝阳书市、秋季地坛书市将每年固定举办,成为“书香京城”的经典品牌。同时,推动95%景区取消预约,不断扩大博物馆延时开放范围,大力整治票务“黄牛”乱象,受到群众积极回应和充分肯定。

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合计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为繁荣发展首都影视产业,近期市委将出台关于推动首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务实举措。去年,本市还升格举办北京文化论坛,成为又一个支撑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国家级、国际性平台。霍志静透露,龙年春节将至,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各区正在积极行动,为市民群众欢度春节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市商务局

“便民消费季”创造更好消费环境

市商务局局长朴学东介绍,围绕“两区”建设,去年北京聚焦重点发展领域,瞄准市场主体需求和痛点难点,加快推动具体措施落地,比如:开展民营企业低轨卫星出口业务试点、优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企业余额管理模式等。

同时,本市实施重点园区三年行动计划,助推20个重点园区完善配套、优化服务、提升形象。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创新、数智、绿色、便利、协同五个自贸品牌。日前,《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已经获批,为北京市“两区”建设提供可实施路径。

朴学东介绍,本市聚焦提质便民,完善商圈地标布局,商圈建设取得新进展。去年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240万平方米,完成崇文门等15个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建设完成36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形成300余家新消费品牌库,全年落地品牌首店946家。今年“便民”仍是商圈建设的关键词。“我们将继续和各区对接,建设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同时,开展更多促销费活动,让春夏秋冬四季变成春节夏季秋季冬季北京消费季五季,为居民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朴学东说。

市经信局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服务工作方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150家专精特新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合计市值超万亿。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科技创新强、独门绝技强”的“三高两强”发展特征。

苏国斌表示,近年来,本市围绕“培育、服务、提升”三个方面,全周期、立体化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痛点,本市不断完善产业、研发、资本、宣传、信贷等全要素资源保障体系,助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推进“融通入链”行动,92家专精特新企业、28家“小巨人”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实施“挂牌倍增”行动,全国首批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助力北京中科仙络公司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绿色通道”审查机制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开展“千亿畅融”行动,“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

下一步,本市将聚焦专精特新企业融资贵、上市难、人才少等核心问题下功夫,全力推动实现2024年本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一万家,营收规模超一万亿的年度目标。

通州区

运河商务区重点组团加快建设

东六环入地改造实现双向隧道贯通,地铁6号线南延主体结构完成30%,轨道交通22号线通州段完成总工程量的46%……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介绍,去年通州区千亿投资全面落地,连续四年保持千亿级投资规模,建安投资稳居全市第一,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

郑皓表示,“投资”仍是今年通州区发展的关键词。今年,通州区将加快运河商务区重点组团建设,力争累计完工50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及二期谋划研究。实现文化旅游区“湾里”项目全部完工、通马路综合交通枢纽和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主体结构完工,力促海昌海洋公园、城市运动中心等项目落地开工。通州区将加快完善投融资政策,吸引项目落地实施。

在京津冀一体化方面,也将有一批项目落地或取得新进展:开工建设石小路,实现通清路、厂通路及跨潮白河大桥等工程完工通车,推动轨道交通22号线建设全面提速。同时,健全完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协同开展北运河、潮白河等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和交界地区生态绿带建设,推进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先行启动区建设。高质量办好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持续深化通武廊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优质养老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延伸布局。

市农业农村局

结合灾后重建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

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介绍,此前市委市政府印发“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市要建成100个“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北京以示范创建为突破点,明确了创建标准,编制了规划方案。创建标准明确了五个方面17项基础性指标,聚焦细化了“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等6个特色指标,并确定了第一批19个示范村、52个提升村。

彭利锋表示,2024年本市将继续做好农业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持续提升粮食和“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等重点工作,努力做好“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最核心的是人,农民增收也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彭利锋介绍,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出台了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今年将重点结合灾后重建工作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同时,结合农文旅融合工作,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为农民带来实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