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17:55

微信图片_20230424175350.jpg

近日,在第5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门头沟又一次荣获一面国家级金字招牌,由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门头沟区将成为全国地理专家、学者以及青少年向往的研学实践圣地。近日,全国19个省市37所名校的120余名师生走进研学基地,开展地理研学实践活动,体验绿水青山门头沟的独有魅力。

微信图片_202304241753501.jpg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踏上京西古道,研究古道地质地貌,探究“蹄窝”成因,身临其境领略“古道西风瘦马”的文化意境;行走在永定河畔,探究北京母亲河山峡段的水文特征,一睹“高峡出平湖”的和谐壮景;走进永定河畔的水峪嘴村,实地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研究发展转型背景下对古村落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用手用心感触石炭系地层,探究岩性及地质遗迹,来一个上亿年的时光穿越……伴随着研学过程,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李春旺进行了“基于乡土的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题讲解,让师生更加全面了解了门头沟区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4241753503.jpg

门头沟区是北京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城文化带和永定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处。这里有北京之巅、草甸面积最大的灵山,有北京植被垂直带谱最明显的百花山和以盛产玫瑰而世界闻名的妙峰山。北京母亲河永定河贯穿境内100多公里,是山峡段和平原段分界之处,滋养着京城大地;“京西大裂谷”“马兰黄土”“寒武系剖面”“沙泥火山”等一系列全国典型的地质遗迹与地质现象,为地质研究工作者的宝藏,被誉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间说法彰显文化底蕴的厚重,京西古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为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微信图片_202304241753502.jpg

门头沟区教委结合区域实际,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联系大专院校、聘请有关专家”“关注公共媒体、重视区域新闻”“利用原有基地,深度发掘”“善于观察思考、创新开发”等途径,陆续开发了地理课程学习所涉及的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灾害、聚落、交通、旅游等校外课程,为师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充分利用身边良好资源,门头沟区建立起城乡学校教育发展联盟,联盟校学生之间开展“迷你学期”研学活动,孩子们互换生活场景,重拾乡土文化价值,享受双倍教育资源;疫情期间,将考场设在绿水青山间,以京西山水人文为题,进行“开卷”考试;与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形成专家资源库,推动教师与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在原有四大教育基地基础上,深入开展研学实践体验圈的软硬件建设,为师生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保障支撑。

前期,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王民教授走进门头沟妙峰山镇,实地考察了水峪嘴新村、永定河妙峰山段、桥梁、涵洞、水峪嘴老村等,并以此为例,指导地理教师如何更好的开展研学实践培训。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国友表示,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和专业论证,门头沟区紧邻首都核心区,交通便利,地理教育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为地理研学提供了理想场所。通过前期的探索和实践,门头沟区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研究开发、活动服务保障优势明显,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地理教师队伍,形成了基于乡土地理的系列研学课程和成熟的地理研学线路,各项活动保障设备设施完善。中国地理学会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区,希望进一步借助区域已有地理研学资源,立足首都,服务全国,强化研学功能,推动地理教育和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为更多地理学者和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地理研学服务。 

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主持区教委工作的副主任曹彦彦高度重视研学基地建设。她表示,门头沟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区域教育将培养绿水青山新居民作为育人目标。全国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落户门头沟,体现了中国地理学会对我区地理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也为门头沟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下一步,门头沟区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建设,让绿水青山成为研学实践天然的案例库、资源库、问题库、课题库,在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研学服务保障等方面做好“功课”,为全国的地理研究者和师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我们面向全国师生诚挚发出邀请,欢迎更多的师生走进我们的绿水青山,走进研学基地,用这片绿色的“大课堂”为更多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注入澎湃能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供图/门头沟区教委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