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地震预警能为减缓震灾损失助一把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5 15:42

《北京市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已于3月1日正式施行。日前,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立法主要内容。记者获悉,本市正在建设平均台站间距11公里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未来在地震发生后6到8秒可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

去年,泸定6.8级地震发生时,四川、重庆部分居民的手机中都提前接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其中一张来自重庆网友的预警截图刷屏各大网站,“64秒后地震横波到达重庆市江北区,震中四川泸定,预警震级6.9级,震感较强”。一时间,“你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开了吗”“仅需10秒教大家如何打开手机地震预警”等话题迅速充上热搜。

早在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据悉,宜宾提前10秒收到预警,乐山提前43秒收到预警,成都提前61秒收到预警。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系统瞬间刷屏,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2020年12月5日8时02分,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发生4.5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无论是信息发布,还是救援响应都非常迅速。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后,一些周边地区民众能提前接收到相关地震预警信息,甚至通过相关倒计时“画面”直观感受地震的传播,如此地震预警系统确实很厉害,不仅能及时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避震措施,且能有效降低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失。

尽管多位专家表示,地震的预警系统可以做,但地震预警系统在内的一些项目推广仍缺乏科学论证。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由于人类对地球结构的认识还很有限,目前地震的准确预报仍是全球都未攻克的难题。但利用地震横波和纵波以及电讯号的传递速度差异,人类可以提前预警地震横波和面波的到来,为震区群众赢得宝贵的避灾时间。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虽仅有一字之差,却有本质区别。正如专家指出的,地震预报是发生地震前的预测,而预警则是地震发生后,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通过时间差对周边地区发出的地震信息。也就是说,地震预报是真正的事前预报,预警则是事后的“打时间差”。但即便如此,在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公认难题的情况下,对于此次地震预警应用进行科学评估、对于地震预警机制投入研究,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可选项。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通过对地震动波形的监测、分析、汇总,实现地震预警的有关参数计算和估算,从而生成地震预警警报并发布。一方面,地震预警是秒级响应,公众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需要采取避震逃生措施。随着科学预判日臻完善,相信有更大的机会把时间一秒一秒地从地震死神那里抢回,把损失降到最低,让更多人存活;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地震预警的作用和价值,并考虑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地震预警机制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仍有一些“配套”措施需要补齐。譬如日常的预警演练该同步跟进,才能发挥预警机制的最大效益。

放在平时,数十秒的时间还不够用来“思考人生”,可当地震袭来,每一秒钟都意味着多一分生存的机会。中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对相关预警机制科学评估后,逐步推动其在震区人口密集区域及重要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等的应用,自有其价值,也值得国家层面的严肃考量。地震预警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地震灾害,在地震发生后数秒内把预警信息准确地发布到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提前几十秒知道哪里发生地震。实际上,目前像日本等国家,在对地震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在预警上下功夫。只要预警足够及时和迅速,这段时间差就可以用来让人“逃生”。

文/吴学安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