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20站点的新年
解放日报 2023-01-05 10:06

又跑空了。去年12月31日22时,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以下简称“宝山120”)急救医生王越接到了来自菊泉新城某社区的呼救任务,十余分钟后他和救护车赶到现场,却找不到患者的踪影。王越着急地拨通电话,才得知对方早已自行前往医院。

王越无奈返回救护车,此时系统又发来了一单“腿外伤”。当他再次赶到现场,却发现楼梯上血迹斑斑,“不会已经下楼自行前往医院了吧?”

果不其然,他猜中了。这两单无效出车共耽误近40分钟。

在上海,跑空的救护车越来越多。宝山120数据显示,仅去年12月31日,无效出车次数就高达92次,占比17.83%,常态下,这个数字仅为8%。

与跑空的救护车相对的,是工作量达到极限的调度中心和一线急救团队。“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宝山120急救科科长张定叶说,平时宝山120每天呼入量在400次上下,出车量约为200次,自去年12月中旬开始,这里的呼入量和出车量逐渐攀升,并于去年12月29日达到峰值,呼入量接近2000次,出车量突破500次。这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120长期占线,资源出现浪费,压车压床不断,平均反应时间从12分钟延长至三四十分钟。

临近午夜,调度中心屏幕上,醒目的红色字提示仍有40多单待派。

这是上海一所普通120医疗急救中心的跨年时刻。

高峰

零时,王越正忙着去救治转运新年的第一位患者。这是一位有冠心病史的73岁女性,躺在担架床上的她正不断抽搐。王越按住她的手臂,在晃动的车上将吊针费力地打了进去。

2022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很漫长。王越跑了15单,从当天18时开始,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直到次日9时左右才回家。最近他经常在救护车上坐着就能睡着。这晚他疲倦地靠在座椅上,耷拉着眼皮强撑。

宝山120担负着宝山区280.56平方公里,9个镇、3个街道230余万名市民的日常院前急救任务。去年12月中旬开始,像王越这样的急救人员,已持续近半个月的高强度工作状态。

去年12月29日17时14分,家住宝山顾村的马国强(化名)终于等到了急救医生李宏磊的电话。此时,距离他拨打120已过去63分钟。

“病人现在什么情况?”“人有点神志不清,血氧太低了,只有83%。”

一听到“血氧83%”,李宏磊立马回复,“最快15分钟,马上到”。

接到病人后,李宏磊判断病人情况不佳,建议就近送到600米不到的华山北院。但没想到,马国强执意送母亲去15公里外的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

马国强解释,他早上去社区医院配药时听人说,华山北院急诊排队排了500多号,下午去充氧时又听说排到了1000多号,“不敢去,去了也是排队。”马国强说。

“那就去宝山吧。”李宏磊最终妥协了。

上岗

与持续上涨的就医需求成反比的,是紧缺的人手。最艰难的时候,宝山120全员共260人,一天在岗仅190人。去年12月24日这天,217名一线急救人员中有102人感染新冠,但仍有54人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先承压的是宝山120调度中心。“几乎所有人都阳了,调度员大多带病上岗。”通讯调度科科长管春花说。每个调度员都有了一个新的习惯动作——在咳嗽的时候把话筒放得离嘴远一些。调度员徐玲感染后两天就带着高烧回到岗位,有时咳嗽止不住,她只能趁着挂断电话的间隔,冲到茶水间喝口水缓几秒。电话铃响起,她马上冲回座机前,“宝山急救。说地址。”

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与去年4、5月相比,完全不同。当时调度员们在调度指挥中心住了一个多月,虽然同样面临超负荷的就医需求和人手减员的处境,但身体都还健康。可这一次,“实在没人,财务和网管也来补位了。”管春花说。

另一方面,当时造成120呼入量高的重要原因是上海的交通处于停滞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的用车需求是“走出去”,他们需要的不是急救措施,而是一个到医院看病和配药的交通工具。

但眼下,调度中心大屏幕地图上显示的救护车中,几乎都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情况危急的病人。

为了应对大量的用车需求,调度中心增加了班次,不少急救人员压缩了原本的休息时间。李宏磊上的常日班原本是做五休二,现在调整为做六休一。他在每天常日班增加了1小时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5小时的中班。

“从出车到收车,没有吃口热饭的机会”,这是多数急救人员的状态。刚“阳康”不久的李宏磊表示,“现在最怕吃不到饭,没力气干活,心里发慌”。一些老小区没电梯,只能靠人一层层把患者抬下楼。在晃动的车内保持平衡、救治患者也是个体力活。有一次把患者送到医院回到车上后,李宏磊摘下口罩,大口大口地喘粗气,“感觉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被掏空了一样”。

原本负责管理工作的人员也到一线顶班,“急救科3人,质控科4人,基本全都下一线了,实在没人了”。急救科科长张定叶顶班时,高烧40℃继续出车,随身带着退烧药,“热度上来了就喝一点”。

整个上海的急救人员数量告急,扩容刻不容缓。宝山区卫健委迅速协调资源,从区属医院和街镇医院抽调了28名医生前来支援。但一线急救任务工作强度和体力消耗极大,还有许多需要熟悉的流程,临时抽调的人员不容易上手。“(不过)来了总是好的。”张定叶说。

为增加人手,自去年12月20日起,包括市区、松江、金山、闵行等在内的多家医疗急救单位纷纷发布招聘启事,招募急救驾驶员、担架员、接线志愿者等,总计人数200余人。宝山120也在去年12月24日发布了院前急救辅助人员招聘启事,招募30人并备注“三天内到岗”。

路上

然而,有些问题可能是增加人手也无法解决的。

在宝山120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地图显示数辆急救车都保持在“送达医院”的状态,其中一辆从23时54分起就停在宝山区南部某医院门口,已经过去了78分钟。

一般来说,急救车到达医院并安置病人只需要15分钟。如果医院没有床位,病人只能躺在救护车的担架床上。床一旦压出去,连车加人,就此停摆。压床导致压车,压车就会导致压单。这是急救人员最不愿看到的情况之一。

除了等待医院把床位腾出来以外,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等专人送周转床。

“谁身边有床?有医院需要床,麻烦去解救一下。”调度员发出了求助,得到了配送周转床的驾驶员回复:“我先到市北医院拿好床,再赶过去,现在一张床都没有。”

去年上半年,120就曾出现大量压床现象。这一次,宝山120将库存的70余张周转床全都补充到一线,每辆救护车上备1到2张,此外又购置了30张。100余张周转床由两名司机24小时配送。

虽然补了床,周转时间还是因需求量暴增而逐渐延长。去年12月31日晚,负责周转床运输的车辆停在华山北院门口,驾驶员忧心忡忡:“一路收了10张床,全都压出去了。”晚上还床的人不多,他在车旁来回踱步,着急地等待着调度员通知下一位还床的家属信息。一旁的同事补充道:“华山北院抢救室里蓝色的周转床,几乎都是我们的。”

除了压床的问题,管春花还发现,在多达2000次的每日电话呼入量背后,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紧急诉求。

“你们是想要这一张证明,而不是抢救,是吗?”今年1月1日0时49分,王越接到单子后只用1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可患者心跳早已停止。原来,家属叫120过来的目的只是要一张死亡证明。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王越很能理解家属的处境,“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120。”可拨打120并非唯一的选项。现在的情况下,救护车跑这一趟可能意味着另一位患者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痛经的女性请求120送到医院,有患者想让120帮忙转院,有患者完全可以自行就医可就是要等待急救车,还有许多患者会反复呼入,只为确认120到哪里了,“市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反复呼入造成的后果是造成占线,变相延长了其他患者的呼入时间。”管春花说。

这一系列因素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救护车跑空比例大幅增加,从原来的8%左右上升至15%—20%。

王越跑空的那两单,是由于患者已自行前往医院,但却没及时回拨120告知取消用车造成的。

管春花还曾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对方要求120把她送到养老院,“其实120只能送医院急诊,但考虑到照顾老年人群体,还是决定送过去。”

派车后,管春花打去电话,对方劈头就是一顿骂,责备车来得太慢,说自己早就让子女送到养老院了,还附上一句“你以后也会老的”。管春花听了既愤怒又难受。

急救人员还发现,市民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以为上了120就能走“就医绿色通道”,到了医院可以不用排队直接接受治疗。

一位患者曾打来电话要求将其送到上海市肺科医院,急救医生出车后,判断他不属于危重症病人,“虽然有点发烧,生命体征稳定”。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依然让他排队等候,“他很疑惑,120过去不应该优先吗?”

实际上,除非是危重症病人,急救车送去的普通病人,挂号、治疗、付费等流程依然需要排队。管春花表示,普通患者自行前往医院可能更快。

期待

此时,在宝山120调度中心的系统里,有70多单“待派”,这意味着仅在宝山区就有70多位患者正在期盼救护车的到来。

李宏磊每次接单后都会在抵达前打一通电话给联系人,避免跑空;为减少压床,在把病人送往医院之前,他都会提醒家属,“家里有轮椅或折叠床的都带上”。

到了医院,他们也会尽量帮患者寻找共享轮椅或者推床。去年12月31日晚,王越接到一位感染新冠的92岁老人。抵达医院后,救护车驾驶员熟门熟路带着家属去门诊大厅借轮椅。“你把手机给我,我帮你扫码。”离开前他还不忘嘱咐一句,“急诊排队人太多,你去发热门诊看。”

目前,宝山区协调各街镇配备了社区转运车,分担非急救转运任务。调度中心5号台就是为此增设的,当遇到情况并非紧急的患者,调度员会和对方沟通,“现在有便民免费专车,马上能到,车上没有医生,可以吗?”一上午能成功分流30多单。

与2022年4月相比,管春花发现,市民的医学专业知识有所增加。这两天几乎所有呼入120的电话里,对方都会准确说出血氧值。“以前打120的,很少有人会说出‘血氧’这么专业的用词。”管春花说。但她也提醒,由于家用血氧仪质量参差不齐,仅根据这一数值判断,有时并不合理。最好结合呼吸情况和体温去综合判断,“如果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符合以下三个标准: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3%,发热超过3天,就要警惕发展为危重症。”

管春花反复提到,目前要解决资源匹配的问题,非常需要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协助。“市民报地址时尽量详细清楚。我们非常能理解市民们等车时着急的心态,有些实在等不及了就自行前往医院。如果不需要派车,也尽量回电取消”,管春花说,“目前的情况,要把有限的资源留给那些危重症的患者,拯救他们的生命。”

“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正在努力排班,今年1月1日还能增加3台车。”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主任丁利倩说。目前急救队伍返岗率达94.8%,兄弟单位医疗力量的增援加上各街镇急救辅助人员的加入,24小时当班车组已从37个增加至60个,扩容62.2%。

当被问起新年愿望,李宏磊说,自己已经四年没回山东老家过年了,“希望这波疫情赶紧过去,让带病上岗的医护人员稍微喘口气,我们能早日回家过年。”今年,他想带2019年末才出生的小女儿回去一趟。

文/朱雅文 郑子愚 夏杰艺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二胎妈妈深夜家中临产 120远程指导 宝爸独自接生
广州日报 2024-11-12
深中通道上突发急症 呼叫哪地120? 深圳120接电话 与中山联动施救
南方都市报 2024-07-22
这个时候别犹豫 快打12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2
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可不是人人都会
大众医学杂志 2023-06-21
上海120出车近一周环比上升33.5% 急诊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应对“大考”
解放日报 2022-12-27
10秒接听率达99%!北京120生命线运行稳定!
北京新闻广播 2022-12-25
昆明市主城区“120” 急救电话呼入数量骤增 救护车运行面临压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5
上海急救中心呼吁:把“120”生命热线留给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
上海发布 2022-1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