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最快速度复工复产
经济参考报 2022-05-28 07:09 阅读量:57390

今年以来,长春、上海、广东等一些汽车产业重镇发生了疫情,一些头部车企产销受到影响。然而,面对考验,相关企业拒绝“躺平”,在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

图为上汽临港乘用车工厂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

 车企直面疫情加快复工复产

近日,一艘装载着4000多辆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汽车滚装船从上海南港码头出发驶往比利时,这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4月19日复工复产之后出口的第二批整船电动汽车。今年1到4月,上述工厂已交付逾18万辆汽车,超越该工厂2020年的全年交付量。

特斯拉副总裁陶琳表示:“我们认为,疫情只是一个短暂的考验和挑战,我们相信生产将很快恢复正常。”

自4月中旬启动压力测试以来,上汽集团目前在沪所属企业已有4万余名员工驻厂开展闭环运营和生产,各大整车厂均实现稳定的整车批量下线,旗下整车企业有望于5月下旬逐步恢复正常生产,产销量力争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截至5月19日,上汽集团、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自复工以来,累计分别实现整车下线2.1万辆和2.6万辆;全市已有1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

与特斯拉一样,在吉林省长春市,自4月中旬陆续复工复产以来,一汽集团通过闭环管理和“点对点”通勤等方式,加快了员工返岗和生产线复工的进程,目前在长春的五大主机厂产量稳步提升,最新的整车日产量已提升至5700辆。截至5月18日,一汽集团在长春的五大主机厂已累计生产整车93396辆。

多方联动全力稳定产业链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上海和吉林都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镇,一批整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国内外市场均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全球汽车产业来说,上海、吉林等中国汽车产业重镇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疫情发生后,吉林省及长春市积极对接重点企业,加强核酸检测、中药预防和防疫制度保障,全力推动生产链、供应链有序运行。长春市还积极推动一汽红旗出口挪威整车发运、一汽-大众EA211发动机调试外籍专家复工、“一对一”“点对点”等重点问题的解决,为复工复产扫清障碍。

面对新冠疫情,上海则坚定不移执行“动态清零”总方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布两版《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以保障上汽集团、特斯拉连续稳定生产为抓手,以点带链,建立红灯供应商(库存小于3天)专项协调机制,累计发布4批白名单(涉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约1500家),建成7个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恢复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以链带面,助力全国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制造部总监尤凤青表示,4月1日正式封闭生产以来,企业以16%的最低生产人员配置和单班生产的模式,迅速恢复了30%的产能。

上海三立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赖颖彪说,企业把位于苏州的多家零部件厂商的货物汇聚到其中一家头部供货商处,完成消杀后统一运输到上海,“现在这一模式还被浙江宁波、余姚等地的供应商采用。”

在广东,广汽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政企联合组建了保供应链稳定专班,积极协调疫情地区零部件供应,广汽集团还每日向国家工信部和省市保供应链稳定专班报送“红灯”供应商,并配合协调列入“白名单”的供应商实现复工复产。

开足马力力争把损失抢回来

面对严峻形势,车企开始迎难而上力争挽回损失。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现东说,中国一汽正发动全员奋起直追,在市场营销,供应保障,生产制造,节能降费等方面发力,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表示,一汽-大众坚持在保证防疫安全的前提下,争分夺秒,奋力拼抢,最大限度缩短用户提车的等待时间,及时把放心产品交付到用户手中,并提供车辆检测和消杀服务。

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近期,一汽,东风等车企一大批新车型上市,其中红旗LS7、红旗H9+、电动MPV岚图梦想家等国产品牌车型的亮相,更是受到市场关注。

通过多措并举,一些车企的产销正在企稳。目前,广汽集团累计协调600多家零部件企业逐步复工复产,1月至4月产销同比均实现正增长;今年前四个月,一汽解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4.8%,较2021年提升了1个百分点,实现逆势上扬。

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瞄准关键问题,抢占未来发展高地,成为众多车企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布局。

近日,东风汽车牵头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启动,致力于实现车规级芯片的完全自主定义、设计和制造。

一汽集团表示,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抓好奥迪一汽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吉林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积极行动,努力稳定全年预期。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也表示,中国既是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消费国,产业体系完整,市场需求多元,经济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都比较强。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和相关支持政策出台,中国汽车产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文/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建 周蕊 孙飞 王自宸

摄影/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编辑/周晶

相关阅读
助力上海复工复产,汽车产业链“满血”重启
证券时报 2022-06-06
中国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忙“出海”
新华社 2022-05-28
行业有序复工复产 汽车产业链逐步恢复
经济参考报 2022-05-19
上海: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复工复产
新华社 2022-05-16
上海汽车业复工有望收窄车市降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4-26
汽车产业链调查:上海车企复工率尚低 缺芯仍是重大影响因素
证券日报 2022-04-26
社会面清零后,三问汽车产业大省吉林如何复工复产
新华社 2022-04-17
15楼财经 | 受疫情冲击全国车企可能停产?三部门多措并举 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