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为什么没有棉衣?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1-10-25 10:00

“十一”黄金周期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长津湖》在各地院线热映。电影中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面可以用震撼、催人泪下等词语来形容。其中“冰雕连”“冻土豆”的情节,更是触动了无数观众的泪点。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在感动之余不禁要问: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为什么没有棉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其中缘由。

01

入朝初期志愿军冬服不足

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两个困难:一个是冬服紧张,寒冷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另一个是粮食供应困难,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

实际上,为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解放军总后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赶制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顶、条),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但因入朝部队人员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

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朝鲜北部地区白天气温最高也只有-20°C,而长津湖战场位于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甚至会在-40°C以下。

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没有配齐冬季御寒服装,只配发了南方部队的薄棉袄。棉被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个班十几人共用一两床棉被。

由于没有足够的冬服,志愿军第9兵团27军在第一天行军过程中,就冻伤了700余人。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共歼敌13916人,第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伤减员大大超过了战斗减员。而装备一流的美军,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鸭绒被,但也有7000余人被冻伤,数百人被冻死。

02

“为保证不损失一件冬装而斗争!”

志愿军冬服问题,引起志愿军总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央人民政府紧急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每天两次电话,催问冬服的生产和调运情况,并亲自指示:给志愿军的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优质棉花!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棉花?原来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干净,战场上一旦战士负伤,可以掏出棉衣里的棉花止血。

东北地区作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为志愿军提供了大量军服、军鞋、食品、炮弹、火箭弹、炸药等军需物资。仅东北地区的四大城市沈阳、旅大(大连)、哈尔滨、长春,在志愿军入朝后短短几个月内就生产了上百万套军服,以保证前线将士的需求。

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广泛动员群众为志愿军缝制棉衣、大衣、棉被和军鞋。

人民手中线,战士身上衣。图为武汉一女中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志愿军缝制棉衣

棉衣有了,接下来就要想办法送到前线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依仗空中优势,一直把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作为削弱志愿军战斗力的手段之一。特别是从1951年起,美军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企图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

美军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

1951年夏装运输过程中,因遭致敌机轰炸,造成重大损失。冬装运输,吸取了夏装运输的教训,从积极防空入手,尽量缩短物资在中途停留时间,改由各军回国领运和突击直达运输。火车采取“片面续行法”运到朝鲜,再由二线部队组织力量到铁路运输终点接运,然后人背马驮,把冬装从卸车点运回部队。由于组织严密,不但运送快,而且损失小。

1951年秋末,志愿军部队早于敌人一个月穿上了棉衣。当身着崭新棉军装的志愿军战士出现在谈判地点时,敌方的停战谈判代表都惊呆了。他们说:“没想到轰炸得这么厉害,你们还能穿上棉衣,比我们还早。”

03

入朝初期志愿军部队面临断粮困难

在电影《长津湖》中有一个情节,让许多观众都大呼破防:美军在严寒中吃着火鸡,而志愿军战士只能“一天啃上一个冻土豆”。观影后,许多观众对此久久不能释怀,天寒地冻为什么只能靠吃冻土豆充饥?

志愿军战士以土豆充饥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我军没有制空权,部队夜行昼伏,为了隐蔽,基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靠吃冷食解决温饱。为了解决前线志愿军的粮食问题,东北军区后勤部制成一批易于保存、运输和食用的野战方便食品——炒面。它是由70%的小麦、30%的大豆、玉米或高粱,经炒熟、磨碎、混合后,再加入0.5%的食盐制作而成。因其可直接食用,免去了生火做饭的炊烟引起敌机注意的危险,所以很受指战员的欢迎。

虽然有了炒面,但也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自1951年起,敌人对志愿军补给线和仓库的疯狂轰炸,使志愿军的补给遭受了很大损失。

据志愿军第9兵团老兵回忆,入朝时每人背一个干粮袋,大约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到了战场就吃完了。那时,为了躲敌机,白天不能生火做饭。早上吃过早饭,带伤员上山防空时,大家就装上一些煮熟的土豆。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冬天,土豆很块就冻成一个“硬石头”,战士们啃起来挺费劲,只能把土豆放在腋窝里捂着,化冻一点,啃一点。

04

要让志愿军在坑道里吃上饺子

战士们的困难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经过研究决定,想尽一切办法从国内运来花生、黄豆、蛋粉、新鲜蔬菜和动物肝脏等营养食品,供应部队。

在抗美援朝前期的运动战阶段,各级军需部门在供应炒面和压缩干粮以解决部队当时最低的饮食需要的同时,抓紧利用战斗间隙、战况有利时机和利用黄昏拂晓时做饭,尽可能为部队供应热食,以便恢复战士体力。在战线基本稳定后,部队进入坑道作战,为了保证部队及时吃上热饭热菜,前沿连队改变了过去从后面坑道送饭菜的做法,在坑道口搭建小伙房,班排分散做饭。

到了第五次战役后,转入阵地战,伙食有较大改善,后方部队可以吃热饭、饼干和少量的罐头,一线部队不能生火,除了夜间炊事员可以从后方送上一顿热饭之外,只能吃饼干或者干粮,由于轰炸,还是会断顿。但是比刚入朝时还是好很多。

1952年,志愿军物资供应全面好转,志愿军将士吃饱穿暖已无问题。到了1953年,志愿军将士吃上肉类和蔬菜水果已不是奢望了。

在坑道里包饺子

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不叫苦、不抱怨,抛洒热血,打破了当时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向这些最可爱的人!

致敬!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陈凯歌、朱一龙等主创与《志愿军:存亡之战》原型连队共忆峥嵘战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9
《志愿军:存亡之战》曝制作特辑 全剧组拼尽全力奋战“铁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6
《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组全国路演丹东启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8
志愿者携手发起寻访志愿军老战士活动 收集文献资料 记录老战士战斗故事
武汉晚报 2023-07-25
上甘岭将士后人线上缅怀英雄 70年前黄继光牺牲时的报功材料首次亮相
武汉晚报 2022-10-25
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后 大批市民自发祭扫 有人送来一袋棉鞋
南方都市报 2022-10-11
作者王筠讲述《长津湖》背后故事,青少年插图版将推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11
《长津湖之水门桥》:这一役,体现志愿军不可战胜
澎湃新闻 2022-02-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