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交织 水城共融 换个角度看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1-10-20 13:22

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特色。

昨天,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幕。本次大会以“聚焦‘双碳’目标,探索绿色发展”为主题,邀请多方专家学者为副中心绿色发展建言献策,助推绿色发展融入副中心城市基因。

论坛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通州区委书记赵磊表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以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系统,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打造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城市副中心“双碳”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绿心公园运营一年零碳排放

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15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中心地带,既不是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也不是庄严肃穆的行政办公区,而是一片“绿色”——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说,早在启动建设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绿心正是其中的“一心”。在规划层面上,这座城市就是要孕育、成长于绿意之间。

“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意味着城市副中心孕育、成长于绿意之间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所在地曾是东方化工厂,公园建成后,真正实现了“森林入城”。公园未来将打造成副中心首个近零碳排放组团。经权威认证机构测算,开园已经一年多的绿心,目前仍处于“碳盈余”状态。这不光是因为超过85%的植被覆盖率持续固碳释氧,更在于园内所有建筑均综合运用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41.2%,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吨,这相当于约20平方公里森林(1.7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每年的碳汇量。“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形成了可复制的城市组团绿色能源应用模式,未来将在副中心各组团推广使用。”北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8年起,城市副中心共有21个项目、总建筑规模约294.8万平方米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增效,新建民用建筑达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再新增100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2030年起,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全部按照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建设。

碳金融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东方化工厂所在地的变化,只是城市副中心近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2020年,城市副中心所在地通州区PM2.5年均浓度首次为每立方米37微克,较2015年下降了60%;水体治理效果显著,9个出入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目标要求。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大批绿色产业入驻。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入驻超过1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显示,较“十二五”末,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能下降了3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了28%。“这表明,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几年间实现了重大转变,产业发展呈现低碳化趋势。”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首都金融发展布局,城市副中心将重点发展绿色金融功能,成为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重要示范区。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千亿元的投资需求,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今年1至7月,通州区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绿色信贷113笔,贷款余额129.3亿元。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涵盖重点排放单位900家左右,累计成交7032万吨,累计成交金额达20.18亿元,初步形成全国较有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推动与廊坊北三县绿色一体化发展

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与廊坊北三县建立了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重大任务加快实施。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平谷线通州段、三河段实现进场施工,地铁6号线、7号线东延、燕潮大桥以及京秦高速(北京段)、密涿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至大兴)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已实现通车,厂通路、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签订接线协议。连续三年举办北京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2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800亿元。深入实施北运河、潮白河等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工程,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实现全线通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推动与廊坊北三县绿色一体化发展方面,加快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22号线(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轨道线路尽快实现通车运行,重点推进厂通路等一批跨界道路建设,推动检查站优化设置,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绿色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建立健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和联合督查机制,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共建生态绿洲,让两地人民共享优美生态环境。落实产业功能定位,办好项目推介洽谈会,延伸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打造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强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绿色发展区域合作共享新模式。

绿道纵横带热绿色出行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现场,“绿道系统规划”和“步行及自行车网络规划”两张图并排展示。“十四五”时期,副中心将规划建设“城市风轮”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示范项目,绿色出行比例将提高到80%,慢行系统道路长度达到2100公里,比11条北京六环路连起来还要长。此外,通过打造连续舒适的林荫路步行系统,实现街区道路100%林荫化,市民将不再担心狭窄的车道被占,不必忍受夏天太阳的暴晒。

在“绿道系统规划”图上,全长45.6公里的温榆河-北运河(城市段)绿道尤为显眼,如同一条绿色项链,串起运河商务区、运河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沿路枝繁叶茂,花卉彩叶,四季变换风景。这是通州区最早建设的一条绿道,深受骑行爱好者喜爱,被称为“最美赛道”的城市副中心半程马拉松,也相中了这里的好环境。

“春秋两季,只要天气允许,我都骑车上班,既锻炼身体,又能赏景,多棒!”家住潞城的王立国,工作在北关,温榆河-北运河(城市段)绿道正好把家和工作单位串联起来。在运河畔沙古堆村经营民宿的曹女则欣喜地发现,这条绿道为自己小院儿引来了不少客流。“我们家接待过不少骑行团队,都是专程来运河边骑车的,装备都专业着呢。”

“十四五”时期,绿道在城市副中心还会越来越多。40公里长、平均宽度5米的潮白河绿道已基本建成。绿道内不仅建有3米宽的骑行道,还有2米宽的步行道,组成慢行系统串联起百亩彩林观景区、百亩秋季色叶林、百亩春花林等若干彩林片区,还特意打造了一些休闲节点,让前来赏景的市民能够有休憩放松之地。

文/记者 陈强 陶涛 刘薇 常鸣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