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 | 守护这段绝美“水下长城”
新华社 2021-07-05 09:00

昔日的烽烟散尽,沉寂的还有烟波下喜峰口、潘家口两座明代城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给天津供水,人们利用这里的山形地势,在滦河中游修建了潘家口水库。引滦入津工程横切长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雄关“镶”入一潭碧波,从而形成独特的“水下长城”景观。随着水位变化,“水下长城”时隐时现。如今因这段长城风光俊美,这里成为不少户外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长城遗存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难度大,我国从2003年开始试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并于2006年在《长城保护条例》中予以正式确认。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加强长城保护工作。

56岁的衡丙三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二村的长城保护员。他守护的喜峰口西潘家口段这段长城“北抵烟沙通塞北、东连山海接辽东”,向来是华北平原通往北疆和东北的咽喉要道。这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二村长城保护员衡丙三在巡查长城(6月12日摄)。

这些年来,一代代长城保护员在接力中守护,为沧桑雄关平添一抹温情。 喜峰口一村的长城保护员马海军,就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守护长城。这是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喜峰口一村长城保护员马海军在巡查长城(6月12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高博

编辑/胡克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