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江警方牵头发起“飓风229”专案收网行动,斩断一条涉及7省15市的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假冒知名品牌皮包犯罪链条,捣毁生产工厂14个,抓获涉案人员155名,查获假冒成品包袋6400个、制假机器143台,涉案价值约5亿元。
农田旁的可疑工厂
今年4月,阳江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接到一封举报信称,刘某某等人在阳春市三甲镇辖区私设厂房生产假冒品牌包袋,涉案价值达数百万元人民币。根据有限的信息和一张并不清晰的厂房图片,民警立即深入三甲镇进行核查。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实地侦查,位于三甲镇某村的一处厂房进入了民警的视线。此处距离三甲镇10余公里,厂房建在距离县道300余米的农田边上,厂内的工人多为附近的村民,乍一看十分普通。经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了多个疑点。
原来,该工厂没有进行工商注册,又设在交通不便的农田旁,出入十分不便;而民警在进行调查时,还在工厂周边发现了一些知名品牌包袋的标识。此外,在对工厂负责人刘某某的调查中,民警发现刘某某曾经秘密会见一名来自福建泉州的男子。经查证,该男子名为施某某,2017年曾因生产假冒品牌包袋被公安机关处理。
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该工厂经常大量购入制作包袋的物料和配件。加工完成后,刘某某会雇车运送货物到阳春市春城镇的物流公司,发往泉州施某某处;施某某也通过物流公司将原材料、五金配件等寄给刘某。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民警发现该团伙层级分明、分工明确:主要由施某某从全国各地搜罗仿制原料、五金配件,交给刘某某等人在阳春、茂名等地的工厂加工生产假冒品牌包袋,最后销往全国各地。
记者向办案民警了解到,施某某是一个长期在皮具制造业摸爬滚打的“老手”。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他主要通过远程遥控的方式操纵整个团伙的运作,并经常变换联系方式,同时利用朋友、亲戚的银行账号流转资金。
7省15市统一收网
经过4个余月的缜密侦查,一个涉及福建、湖北、辽宁、江西、河南、广西和广东广州、东莞、茂名等7省15市的生产、销售假冒品牌皮具配件和成品的犯罪链条被彻底查清。
7月23日下午,收网时机成熟,在公安部的协调指挥下,7省15市公安机关同步开展收网行动。在阳江主战地,阳江警方共出动100余人次警力,分成7个抓捕组,赶赴阳春市春城镇、三甲镇和福建省泉州市等涉案地点展开抓捕,成功捣毁阳春市三甲镇生产假冒品牌皮包窝点2个,抓获刘某某、蓝某某、施某某等涉案人员22名,缴获女士成品斜挎、手提袋209个和半成品366个,以及一大批生产原材料,涉案金额约500万元。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施某某对其为牟取非法利益,伙同刘某某、蓝某某在阳春设立地下加工厂生产假冒品牌包袋,通过粤闽专线将成品包袋运至福建省泉州市,从而销往境内外的作案事实供认不讳。
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共捣毁生产工厂14个,抓获涉案人员155名,查获涉案物品一大批,涉案金额约5亿元。
利欲熏心走上制假路
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是阳春三甲人,施某某则是福建泉州人,两人是怎么纠集在一起的呢?
据施某某供述,其以前从事海鲜生意,2015年时,其妻子生下一对双胞胎后,两人忙于照顾孩子,无暇打理海鲜生意,于是决定转行做包袋生意。期间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名蔡姓老板。
起初,蔡老板让施某某找一些普通的皮包,然后运到境外售卖。由于广州皮具市场货品充足,施某某便来到广州寻找货源,然后认识了在广州经营包袋小作坊的刘某某。
后来,蔡老板提出生产一些有品牌标识的包袋能赚更多钱。按照蔡老板的要求,施某某在各个皮具市场寻找货源。一段时间以后,施某某认为买入再卖出包袋并不能赚很多钱,倒不如自己生产利润大。于是,施某某找到刘某某,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作生产假冒品牌包袋。
由于广州的生产成本高,2016年下半年,其二人将工厂搬回刘某某的老家阳春市三甲镇。2017年,又将工厂搬到现址。
2017年4月开始,刘某某的工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假冒品牌包袋并进行销售。据刘某某供述,具体生产流程为:先由施某某在网上寻找一些品牌包袋的样板,交由刘某某打板;待验收合格后,施某某便通过物流将制作包袋的原材料、五金配件等寄给刘某某,刘某某再大批量生产;成品做好后,由刘某某通过物流发到广州再销往境内外,或者寄到泉州由施某某销往境内外。
编辑/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