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也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园区、一些企业、一些项目的复工率虽然上来了,复产率却没有同步提升。从复工复产到复工达产,中间显然还有不少“梗阻”需要破解。
经过艰苦战疫,目前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但随着境外疫情加剧蔓延、国内人员加速流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北京作为首都,作为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很有可能较长时间处于疫情防控状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需要我们采取更加严谨、科学、精准、有效的措施,统筹好防控与发展,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两手抓 两不误”。
疫情防控,捍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长远发展。二者一体两面,不可偏废。现实中,用工短缺、物流紧张、资金不足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复工不同步等问题,确实影响着企业的实际复产效率。但抛开客观因素,部分单位部门不主动、不灵活,抱着“死框框”搞“一刀切”,恐怕也是影响复工达产的重要因素。有的为了“豁免责任”,以防疫为由拖慢复工复产,以求绝对不出问题;有的执行“僵化刻板”,面对企业需求只会“无能为力”,而不想方设法。这些“梗阻”,在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工复产,要的是真功实做,首先就是破除懒政思维,敢担责、敢任事,愿作为、善作为。
复工复产,关键是达产达效。面对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加速推进复工复产的时间窗口,我们更要抓住机遇、抓好落实。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近段时间,本市不少部门单位都立足所涉行业特色和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送去服务“礼包”。优化营商环境简化企业办事程序,“点对点”协调开通专车或列车专厢运送职工返京返岗,搭建防疫物资保障、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供需对接平台和协调机制……事实证明,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心思,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多多雪中送炭,急企业之所急,就能助力各个行业尽快走上正轨,释放产能。
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需要我们拿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施展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惟其如此,才能化危为机,继续推动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文/范荣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