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半两财经 | 同质化、本末倒置、捆绑消费……“集章游”怎么变味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13:21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为了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让旅游更具仪式感和纪念意义,大众游玩打卡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自拍大头照,而是不断探索出了越来越多的花样。除了品特色美食、穿特色服饰,还有盖特色印章。每到一个城市或者景点就盖一个专属的章,不仅增强了体验感,还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纪念品。然而同质化、流于形式、活动本末倒置,甚至还要被捆绑消费等让盖章逐渐变了味。

VCG111433893283.jpg

集章打卡旅游日渐火热

“类似于寻宝图,可以通过盖章了解景点线路,有时候还能盖到一些隐藏印章,集齐后会获赠一个小礼物。”00后小杨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是在五一期间在一处免门票的景点游玩时,发现景区文创店里有盖章的活动,“花29.9元购买文创小册子后就可以盖章,感觉很有意思,但由于游玩花了太多时间,册子上只盖到了一部分章,但还是很有成就感。希望下次再去时能把章集齐。”

其实,迷上集戳盖章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在网络上自称“盖帮”,会时不时晒出自己的成果,并很乐于分享各种攻略:哪里可以盖章,哪里是免费的,哪里是收费的,日期章每天几点会更换等。

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大学生小昭也十分享受打卡盖章的乐趣。如今已养成了随身携带盖章本的习惯。“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新的景点,我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可以盖章的服务点。有的是在服务台、文创店,甚至有的在保安亭。”小昭向北青报记者讲述称,她是上大学之后在朋友圈看见同学晒的这种旅游方式,直到大二去上海旅游时,才第一次体验到了盖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成了集章的疯狂爱好者。“我的第一个章是在上海的邮局博物馆里面盖到的。当时还没有自己的盖章本,是旁边的游客把她的盖章本撕了一页给我的,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让我对我的第一个印章更加喜爱,也彻底进了盖章打卡的小圈子。”

对这种旅游打卡的方式,小昭觉得,算是得到了一种成本很低但却不乏创意的纪念品。“现在景点的一个纪念品动辄成百上千块,我觉得还不如买个十几块钱的小本子去盖个印章。”小昭透露,从大二开始到今年大三结束,她的盖章本上已经有80多个章了,她的目标是今年能凑够一百个。

多地推出特色“盖章游”

据了解,通过“集戳盖章”的方式体验旅行乐趣已逐渐成为打卡新玩法。一位江苏男子胡先生发布的“全国集邮盖戳旅行”视频曾在网上爆火,一枚枚邮戳印盖下的声音配上卡点音乐,节奏感十足。有网友评论称,“这放在《西游记》里,就是唐僧的通关文牒。”

胡先生从2018年至2021年,一人靠骑自行车游历中国,用时3年骑行8.8万公里,在自制的旅行地图上共收集了全国333个地级市的邮戳,成为他骑游“打卡”的见证。

不过此事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按照规定邮政的章不能随意盖;如果去旅游的人都去盖戳,会造成公共资源浪费。有从事相关工作的网友称,邮局有专门为驴友盖戳的印章“日戳”,可以免费盖。

而与胡先生的邮戳大部分为黑色不同的是,邮政部门联合景区打造的主题邮局里盖戳越来越方便,样式、颜色也更丰富。2019年,东莞邮政第一家主题邮局——可园主题邮局成立,针对性地开发了“我要去东莞”系列纪念戳20余款,将城市特色风光收纳其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戳是邮政最典型的文化元素,也是最具社交属性的新玩法。目前,东莞已有9家主题邮局,累计开发了百余个主题戳(章)产品,成为点亮城市文旅的新名片。还有多家主题邮局正在策划筹备当中。

除了邮局,全国多地博物馆、展馆、公园、景区、图书馆、机场、火车站,甚至商业区的店铺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集戳盖章的活动,除了定期推出特别印章,还设置了隐藏印章。渐渐地,盖章区成了新的热门“景点”和人气聚集地,部分盖章区由于太过火爆出现排长队的情况,印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折损。

VCG111417742018.jpg

霸占印章等现象频现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印章是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印证的功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印章象征权力和等级的功能逐渐弱化,证明功能成为主流。如今印章通过创新逐渐增添了趣味性,成为文旅宣传、吸引人气的有效方式。不过,这种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也存在不少槽点和不文明现象。比如为了盖章而盖章、长期占据章印等。

有不少网友吐槽称,在一些免费盖章处,总有人喜欢霸占着印章;有的人盖的时候力气过大,把章弄坏了;盖完随意一扔,甚至会顺走一个章;稀缺性和集章意义在减弱,有泛滥成灾的趋势……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目前的打卡盖章服务主要分为完全免费、任意消费以及部分免费等情况。以北京雍和宫和甘肃博物馆为例,这些景点是为游客提供免费盖章的服务,只需要游客自己准备可以盖章的笔记本或者卡片,就可以自行盖章了。北青报记者发现,雍和宫盖章点热闹非凡,有大批游客在外排队等候。

想要盖章却被绑架消费

调查中,北青报记者同时注意到,也有景区的文创店需要游客提供在该店的消费记录,才允许盖章。比如北京北海公园的几家文创店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大部分店没有固定的消费标准,任意消费即可盖章。包括小昭在内的多位游客会选择在店内购买较为便宜的纪念品来获得盖章的资格。有游客称,“这些著名景点的印章图案还算精致,稍微花点钱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店铺直接标价盖章,有网友晒出自己在北京各大博物馆和景点盖的章,称光盖章就花了近1000元。

还有一种情况是,盖章处会同时设置免费章和消费章。有些地方的文创店,会允许免费盖一枚章,但其他的章则需要满足消费标准后才可以盖。

关于盖章出现变相收费的情况,不少热衷集戳盖章的人认为,不是所有的章都值得花钱。“能理解商家设计和维护印章需要成本,但为了盖个章而花钱,甚至要购买价格虚高的产品,会觉得自己被绑架消费了。”

曾去天津旅游的赵敏(化名)提到,她和朋友去天津旅游前做攻略时,本来是不打算去张学良故居的,当得知那里的某家礼品店,可以盖到全天津最漂亮的章时,就瞬间就改变了主意。但小赵找到那家店后才发现,店内提供的章都是要在店内消费才能盖的,并且价格不菲。“一小包贴画就要20块钱,但其实那种品质的东西我在网上个位数就能买到了,店内的同款本子比网上贵了三倍,太坑钱了。”

赵敏坦言,最终自己被“来都来了”的心理说服了,买了一张十几块的明信片去盖了章。“总得留下点来过的痕迹吧,不然我来这一趟算什么。”

网上类似的吐槽并不少见,比如在上海一处景点外,想要盖该景点的套色印章,需要消费30元购买明信片;也有某知名人文景点的文创商店,盖章需消费近300元;故宫角楼咖啡共30余个印章,任意购买1杯咖啡可盖3个章,消费满88元可盖全部印章。此外,还有层层加码的情况出现,有的网友表示,自己遇到在满足消费金额条件的同时还要关注店家的账号,才可以盖到一部分章的情况,甚至想盖更精美的套色章,还得单独花钱。

VCG111452580007.jpg

印章同质化遭吐槽

随着“盖章潮”的热度越来越高,一些商家也将提供盖章服务作为营销引流工具。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北京南锣鼓巷这一景点内就有十余家提供盖章服务的打卡店,其中就包括礼品店、奶茶店等。

虽然有的店家在门口贴着“免费盖章”的标签。但进店后询问才得知,需要在店内消费就能免费盖章。在一家店内,印章直接与盖章本放在一起,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售卖价29元。但记者在网上搜了同款,发现售价只有5元。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发现,有礼品店里面会提供天坛、天安门、长城等其他景点的印章。对此,有游客表示,“我在景点打卡,就是为了盖到相应的章子,如果在一家店就能盖到所有景点的章子,那我的打卡计划还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游客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在集章旅游的过程中,发现印章的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大学生江华(化名)在重庆旅游时,在两家不同的文创店消费后想要盖章,却发现盖的章几乎一模一样。“我本来是想在不同的店盖上不同风格的印章的,但是我消费后才发现印章几乎是一样的,挺失望的。而且这两家店的价格相差还挺大的,我买的都是风格和质量差不多的明信片,其中一家比另一家贵了不少。”

江华认为,从这种雷同情况的出现可以看出,一些商家似乎只是想借盖章这一噱头出售商品,却不去认真考虑应该提供怎样的印章,一条街上的店里,能盖的章都长一个样,容易出现审美疲劳,不同的店产生的消费差异也让具有纪念意义的体验感变差了。

记者手记

让“盖章潮”成为“双向奔赴”

不可否认,盖章热潮袭来,将每个城市的专属印记通过盖章的方式集中印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旅行纪念册,别具一番意义。

有分析称,不少集章人开始盖章是出于从众心理,有的则是为了自我表达,在收集印章的过程都生成了最鲜活生动的回忆,更具仪式感和体验感。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集章和集邮票、藏书票、盲盒等是异曲同工的。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盖章心得和体验,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让“旅行盖章”满足了社交需求。此外,“旅行盖章”也能够传承和弘扬某个地方或事件的历史、文化、艺术,让更多人认识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曾有平台数据显示,在相关的热门旅游关键词中,“盖章”位列榜单第二,关注度仅次于自驾游。“盖章式旅游”是一种突然火起来的新型旅游方式,其实盖章热在2010年时就出现过,有网友回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记忆中最早的“盖章大会”。当时一本小小的“世博护照”,作为一种特色商品在上海世博会上卖得火热,让游客不出国门,各国特色印章尽收囊中。

如今,附带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盖章更为旅游赋予了新的生机,带火了旅游景点周边的文创产品销量。但过度商业化、同质化,活动本末倒置,让这种打卡方式逐渐偏离了初衷。

消费章可能会有一定的增值空间,但也会造成消费者的反感。

盖章爱好者认为,任何一项爱好需要热情但也要适度和理性。“章是永远盖不完的。少盖几个也没关系。盖章只是旅行中的附属品,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因此增加经济负担是没有必要的。”

也有人反馈,有的展览是在蹭集章的热度,展厅面积不大,展品质量也不高,却到处都是盖章的地方。其中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就是为了盖章而来,但对于真正想看展的人来说,更希望主办方在展出的内容上下功夫,留住游客,给展览本身以更多的关注。

未来,期待各地不断完善规则,让盖章打卡回到其原本的目的,也让更多游客与城市双向奔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赵子涵  种天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非遗馆里遇见活态敦煌之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0
“集章”游四方 中国游客注重仪式感
中国新闻网 2024-05-06
邀市民游客打卡百里山水画廊 延庆千家店推出“旅游护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北青快评 | 让“集章打卡”回归文化价值本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好多邮创“小可爱”!10家主题邮局齐聚中国儿童中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9-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