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受益人口超1600万!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达100亿立方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12 07:27

记者11日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预计到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京水量将达100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进京以来,“南水”在优化本市水资源配置利用、改善供水格局、加强水资源战略储备、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京“南水”中,有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让“南水”惠及更多市民

近日,随着昌平新城地表水厂进行通水调试,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昌平新城地表水厂是昌平地区第一个以“南水”为水源的水厂,正式通水后昌平新城居民将喝上“南水”,覆盖范围达60万人。

为了让“南水”惠及更多人口,近年来北京不断扩大“南水”覆盖范围,先后建成郭公庄、亦庄、石景山等配套水厂,处理南水能力达每日470万立方米。据了解,100亿立方米的进京“南水”中,有70亿立方米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南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超1600万人口因此直接受益,北京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原来的1.0提升至1.3。“南水”进京以来,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为北京的供水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丰台河西地区居民用上“南水”

与此同时,近年来,北京水务部门完成1300余个自建设施供水小区和单位的水源置换,提升市民用水品质的同时持续压采地下水源。为保障“南水”的供水水质,北京还持续在制水和配水环节下足功夫,“水厂除了常规处理工艺以外,还采取了臭氧、紫外、活性炭吸附和超滤膜等深度处理工艺,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保持着99%的制水效率”,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周政介绍。近年来,北京已改造上千公里老旧供水管网,建设了3000余处独立计量区,更换450余万支远传水表,采取卫星探漏等新技术主动查找修复破损点位,供水管网漏损率较“南水”进京前下降了4.3个百分点,年节水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

水资源调度更加科学精细

“南水”进京后,北京水务部门根据全市水情,已基本建立“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科学精细进行水资源调度,对多种水资源进行联调联控。一方面,南水北调水“应喝尽喝”,增加“南水”向城市生活生产供水比例,置换本地地下水资源,持续压减水源地开采量;另一方面减少密云水库供水,利用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将富余南水存入密云水库。

今年4月,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启动,这是本年度密云水库调蓄工程首次进行反向输水运行。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市内重要配套工程之一,通过九级泵站逐级加压,实现“水往高处走”,把一部分“南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存蓄起来,以增加北京市水资源战略储备。自2015年9月密云水库调蓄工程首次启用以来,已累计向密云水库存蓄约6亿立方米“南水”。2021年,密云水库蓄水量更是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有了“南水”的助力,北京自2019年起启动永定河生态补水

有了“南水”的助力,北京水务部门通过引水工程连通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向地下水源地补水,增加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2021年密云水库开闸向下游潮白河进行生态补水,将存续在水库的一部分“南水”通过潮白河回补密怀顺水源地,潮白河时隔22年后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2014年南水北调水入京以后,地下水水位逐年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至今,地下水水位已连续8年回升,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从2015年的25.75米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累计回升了11.0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56.4亿立方米。”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科长赵洪岩表示,2014年南水北调水入京后,北京通过大力压采地下水,适时进行生态补水,地下水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涵养。

助力北京水生态修复

今年入夏以来,密云水库“鸟岛”迎来“出生潮”,约有鸬鹚、苍鹭、白鹭等4000多只候鸟栖息在密云水库“鸟岛”。鸟儿是生态环境最好的“晴雨表”,截至2023年底,密云水库共发现、记录鸟类235种,从2019年至今就增加鸟类45种,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4种国家一级和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南水”进京前,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是北京的“大水缸”。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和用水量激增,再加之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旱期,密云水库水位连年下降,一度入不敷出。“南水”的到来代替了密云水库主要供水水源的作用,“大水缸”得以“休养生息”。

北京地处海河流域。“南水”进京之前,海河流域一度“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常年断流。“我们自2019年以来大力实践‘以水开路、用水引路’的生态补水模式,统筹实施引黄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点河湖生态用水,同时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联互通,藏水于地,实现地表地下协同修复,有效助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调度管理科科长李述介绍,北京的五大河流时隔26年后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三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

以“南水”进京为契机,北京河湖水系总体全面还清,河湖滨水空间进一步面向市民开放

以“南水”进京为契机,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市供水安全进一步提高,河湖水系总体全面还清,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北京持续加大河湖开放共享力度,实施城市河道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提升工程,设置景观和垂钓平台,提升绿化质量,连通巡河路和周边路网,形成上下游贯穿的滨水步道,还开辟了多处河湖大众冰场、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区域,92个河湖被市民评为优美河湖。如今,在北京,市民亲水、乐水已经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河湖滨水空间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进京后,北京市严格遵循“节、喝、存、补”的用水方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始终把节水、治污、保水放在首位,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用足用好每一滴来之不易的“南水”。

2023年3月1日,北京市颁布实施《北京市节水条例》,构建起贯穿水资源“取供用排和再生循环利用”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的节水体系;同时大力推进生活、农业、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态修复,节水理念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南水北调进京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通水近十年,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96亿立方米
北京日报 2024-04-07
南水北调入京水量超96亿立方米
中国新闻网 2024-03-23
七成进京“南水”服务百姓日常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今天,“南水”进京九周年! 已成保障北京用水主力水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