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首都之窗李磊
10月30日,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上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持续加大高精尖产业布局和支持,出台了《关于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等政策,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提质向新发展,加快商业航天、具身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持续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全国占比约三成,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打造了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众智FlagOS。
北京也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破万亿的城市,“四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两轮“32条”政策接续支持下,创新研发和转化应用效率持续提升,获批上市国内首个干细胞疗法产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北京全产业链发展,理想汽车绿色旗舰工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享界智能制造工厂、时代电池、长安汽车“四中心”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
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壮大,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卫星核心系统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南箭北星”产业格局形成,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成功入轨。机器人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在推动具体产业领域发展基础上,北京市发改委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建立了市级两业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与服务融合、集成电路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高端装备与服务业融合、新能源节能环保与相关产业绿色融合、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消费领域服务与制造融合等8个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了“示范园区+试点企业”工作模式,对示范园区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中试平台等产业服务设施建设予以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在园区内开展“弹性年期+弹性规模”试点、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推动本市两业融合不断走深走实,持续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在原始创新领域,北京市发改委形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在前沿产业领域,形成了“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了智源研究院、北生所、量子院等科民非组织,兼顾科研和转化。在强应用牵引领域,北京形成了“科研+企业”推动科技任务攻关及行业示范应用模式,围绕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领域组建了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开源芯片技术研究院等。在涉及生命安全等强监管领域,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了三医联动专班机制模式,科研单位、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