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寻证20年:一顶德式钢盔背后的南口抗战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31 09:01

锈迹斑斑的钢盔内外,漆面几乎剥落殆尽,唯有帽徽依然清晰……近日,一顶出土于镇边城的钢盔让杨国庆眼前一亮,这是他调查南口战役20年来,所获的第一顶相对完整的德式钢盔。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曾配发德式装备,但这顶钢盔是否亲历过1937年的南口战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image.png

钢盔右侧裂痕

钢盔出土地镇边城 曾是南口右翼战场

20年前,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杨国庆,踏上了南口战役的寻证之路,他的足迹遍及昌平、延庆、怀柔、门头沟、怀来等地的上百个独立阵地,采集战场遗物上千件。这些冰冷的物证与南口战役的文献资料、口述史形成互证,拼凑出那段尘封的历史。而在近日,一顶钢盔的意外出现,更让杨国庆如获至宝。

凭借标志性的轮廓,二战时期的德式钢盔辨识度极高。杨国庆收藏的这顶钢盔触手冰凉,虽已锈蚀严重、右侧与后侧出现开裂,但整体依然保持原有形态。钢盔左侧的“青天白日”帽徽清晰可辨,印证它曾是中国军队的配属装备。这顶钢盔不仅能保护士兵的头部,其前侧的卷边设计还能防止雨水滴下遮挡视线,而两侧与后部延伸出的“盔裙”则能有效保护士兵的耳部和颈部。

“记得2009年,我在南口战役东大岭战场遗址,拾到过一枚M35型钢盔残片,而像眼前如此完整的德式M35钢盔,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这并非我从战场遗址亲手采集。”杨国庆坦言,这顶钢盔是南口战役纪念馆的策展人刘士猛赠送给他的,结合钢盔的发现地点,其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关于这顶钢盔的来历,刘士猛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不久前在镇边城遇到一位村民,得知对方家中有一顶钢盔,是今年7月当地挖道沟时清理出来的,尽管在挖掘过程中造成盔体开裂,但其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当时他们正在创作南口战役全景画,急需实物资料作为参考,便决定出资将这顶钢盔购入。

始建于明代的镇边城,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瑞云观乡,曾是拱卫京师的关堡之一,它东接昌平区,南邻门头沟区,距离北京市区仅80多公里。那么,镇边城与南口战役具有哪些关联?据杨国庆介绍,1937年日军侵占平津后,为阻止其向西北扩张,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军等部队抢先布防南口,在绵延上百华里的战线上部署6万多名官兵,南口战役于8月8日打响。“镇边城地处南口右翼战场,是日军第11联队和第21联队寻求突破的关键位置,1937年8月,中国军队曾在镇边城与日军激战。”不过,杨国庆也特别强调,这顶钢盔是否在南口抗战中所使用,仍需进一步调查其出土地点才能确定。

抗战部队佩戴钢盔并不限于德制

在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影像中,经常出现头戴德式钢盔的中国军人形象。中国士兵为何会使用德式钢盔?北青报记者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2017年第19期《防护性能与装备重量 参战国钢盔大比拼》一文中找到了答案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是较早装备钢盔的军队之一,其中让世界军事专家及军迷推崇备至的钢盔,便是著名的M1935型钢盔(简称M35钢盔)。M35型钢盔最初是埃森霍滕公司于1934年应德国军方要求,开始进行原型设计和测试工作。1935年,德国国防军陆军和海军军部在柏林正式将新型钢盔定型为M1935型,正式投产后的两年时间内,便生产大约1400万顶。但纳粹德国陆军和空军直到1936年才接收第一批新型钢盔,这是因为当时钢盔的大量订单都优先用于出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就订购了31.5万余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展出了一幅卡帕拍摄的中国士兵肖像,该照片刊登于1938年美国《生活》杂志封面,中国士兵当时佩戴的钢盔,外形与M35型钢盔颇为相似。同时,展览中陈列的忻口战役期间中国第9军使用的钢盔,也呈现出典型的德式钢盔造型。

image.png

第29军士兵佩戴的钢盔

不过,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配备的钢盔并不限于M35型。北青报记者观看抗战馆主题展览时发现,多国制造的钢盔都曾出现在抗日战场上。例如,“七七事变”爆发时,驻守卢沟桥的第29军士兵佩戴的是形如倒扣浅碟的英式钢盔;台儿庄战役期间,中国军队则使用了造型接近法军“亚德里安”盔的装备;中国远征军所使用的英式与美式钢盔,也在主题展览中有所呈现。

流落民间的钢盔部分被改为水舀

抗战时期的钢盔遗存,如今一部分陈列在纪念馆中,但还有一些遗落在昔日的战场上。

2019年,杨国庆从南口战役黄楼院战场遗址的一处日军埋尸坑,采集到骨骸、日军身份牌、日本钱币等物,其中还包括一顶日式钢盔。这顶钢盔上有3个弹孔,证明其在面对子弹时并非坚不可摧。杨国庆还发现,不少遗落在战场上的钢盔,被附近村民捡回改成舀具。

杨国庆为记者展示被改为水舀的钢盔

早在2009年,杨国庆在昌平区马刨泉村与村民于长江交谈得知,对方曾捡到一顶“铁帽子”并改为水舀。于长江所说铁帽子,让杨国庆瞬间想到钢盔,见到实物后,确认这只水舀正是用德制M35钢盔改造而成。为方便使用,钢盔边缘的“盔裙”被卷起,盔体一侧还加装了金属握柄。

三年后,杨国庆在瑞云观乡板达峪村杨永明家采集口述史,对方称父辈在昌平区高楼长城附近捡到过“铁帽子”,同样改为水舀。杨国庆确认这也是一只M35钢盔改造的舀具,便以100元将其购下。

2015年,杨国庆去昌平区禾子涧村韩九田家,他在进门时一眼发现,水缸前挂着的水舀是用日军钢盔改成,这只水舀已在韩家用了数十年。不过,钢盔改造的舀具并非都用于取水。2013年,杨国庆在瑞云观乡坊安峪村一位老人家的厕所里,看到一把木柄舀具,竟是由日式钢盔改造而成,用来清理粪便。

在长达20年的历史调查中,杨国庆虽收获颇丰,却也留下一些遗憾。2011年冬天,他在骡子圈调查南口战役野战医院的情况时,从当地村民张永海老人口中得知,在一处偏僻的石窝棚里散落着十几顶钢盔,其中既有中国军队的,也有日军留下的。两人约定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就由老人带路前去寻找。不料几个月后,当杨国庆准备联系张永海一同上山时,却惊闻老人去世的消息,这一宝贵线索也就此中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闲置礼堂变身南口战役纪念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4
历史爱好者走访京冀两地 探寻南口战役“左翼战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8
战地寻踪 | 数千战争遗物还原历史细节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战地寻踪 | 北京抗战文物数量持续增加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南口战场清明祭奠活动在怀来举行 京冀两地80余名志愿者参与
北京青年报 2025-04-07
清明节当天 8岁孩童钻进抗战时期的避难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5
历史|日军的“三八大盖”,真的是二战中,最差劲的步枪吗
历史学堂君 2024-09-08
他将废弃的长城砖垒进村史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