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发布非遗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9 20:48

10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开幕式。现场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

本次主题展览不仅聚焦于多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项目,更力图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邀约呈现数十项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传承”与“研究”两个维度出发,在学术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基因的知识图谱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造物思想、美学观念与生活方式。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不时有观众利用VR眼镜360度沉浸式体验景泰蓝的制作技艺,用手柄点击白色光线,就能看到工匠对景泰蓝制胎、制丝、掰花等制作流程的演绎画面。这是“非遗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空间智能交互的方式,让观众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感知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据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介绍,“非遗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首先从知识维度上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非遗知识体系,实现从档案化到知识化建构的全面升级。在对传统非遗档案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动态知识库,实现动态语义标注与数据驱动的关联分析,从而揭示非遗知识的相关性与可计算性。最终,实现非遗知识的动态更新与过程性保存,建立非遗技艺数字基因库,进而形成可持续演进的活态知识体系。

其次,该工程在技术维度上突破了传统非遗档案留存“重物质、轻技艺”以及非遗技艺流程难以档案化的问题。将传承人置于核心地位,通过高斯泼溅、体积视频等前沿数字化技术将非遗传承人的形态、动作、语音、环境及工作环境进行360度全景数字化采集,真实记录传承人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状态,实现多模态数据化的真实记录。通过多模态数字资产的建立,该工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非遗技艺的原生空间,以面对未来空间智能时代的技术需求。

最后,依托以上知识维度的体系化建构与技术维度的范式创新,该工程将通过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拓展非遗传承场域,借助多模态融合技术构建非遗技艺的数字孪生系统,精准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操作场景,为研究者、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学术体验环境,搭建虚实共生的交互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文化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传承”转变,形成从“技术赋能”到“知识传播”再到“文化再生”的生态系统,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可持续的学术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非遗学术活动走进城图 探讨未来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1
非遗无价 保护有方
人民日报 2025-01-17
非遗保护,是传承更是启迪
光明日报 2024-12-26
中国“非遗”项目数量世界第一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 2024-12-07
融合“老手艺”与“新舞台” 西宁非遗馆“活”了
中国青年报 2024-11-22
“非凡京味——走进胡同觅非遗”展亮相北京城市图书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山西大同非遗进大学:薪火相传 共赏文化瑰宝
中国新闻网 2024-08-31
法治护航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法治日报 2024-06-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