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时|穿透云山雾海朝向宇宙的凝视
北京青年报 2025-10-29 07:52

我喜欢贵州,因为这个省份的故事,在极端宏大的时空尺度上,呈现着继承和反转,以至于令其有了一股澎湃的深邃与浪漫。

贵州故事宏大的时空尺度,要从FAST说起。所谓FAST即“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radio Telescope”,翻译过来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被称为中国天眼,这是我国科研领域无可争议的镇国重器之一。

这台望远镜犹如一口巨锅,架设在贵州的群山苍翠之中,其反射面积相当于30多个足球场,是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名称中“射电”二字,是说这台望远镜接收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电信号,而非可见光。这带来不少好处,比如,射电信号的波长大于可见光,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其抗干扰能力强,穿透效果好,在贵州“天无三日晴”的多云气候里,普通望远镜无法工作的天气下,射电望远镜照常开工,非常可靠。还有,就是接收射电信号有助于了解宇宙深处一些重要天体的活动,比如脉冲星。

脉冲星是宇宙中的一类极端天体。有些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由于内部能量无法再支撑自身质量而发生坍塌,说白了,就是恒星太老了,撑不住自己体重,把自己压垮了。这样的坍塌,会引发恒星内核的剧烈反弹,导致超新星爆发——扫荡寰宇的剧烈爆炸后,原来恒星所在的区域将会出现一颗中子星,这是巨大恒星的残骸,其密度高到匪夷所思,一块网球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其质量甚至大于地球上的山峦,字面意义上的重于泰山。而中子星高速自转时还会喷射出电磁脉冲,成为脉冲星,其脉冲的频率和发射位置极度稳定,以人类这一物种的尺度而言近乎永恒。所以,天文学家将脉冲星设为坐标,在既无上下左右也无东南西北的浩瀚宇宙中,来标记地球的位置,帮人类搞清楚那个最起码的问题:“我们在哪?”FAST天眼就非常善于探测脉冲星信号,至今已经发现了1000多颗脉冲星。可以说,中国天眼穿透云山雾海的凝视,让宇宙的空间图景愈发清晰。而这,只不过是FAST取得的诸多重大成就中的一部分。

其实,FAST天眼的施工难度本来很大,若是在平地上想立这么一口大锅,不仅需要巨量的土方施工,而且支锅的架子和钢缆还会承受复杂的结构应力,来场地震或者发生沉降,整个工程就会前功尽弃,但贵州大窝凼(音“荡”)简直就是建设天眼的天选之地。

早在4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贵州本是一片浅海,无数贝壳珊瑚一类的海洋生物在这里繁殖生息,和其他地质因素一起,在这里不断地沉积着碳酸盐,足足长达2亿年之久。新生代之后,因为地质活动,贵州一带从浅海抬升为陆地,之前海洋生物亿万年的沉淀构成了深厚的石灰岩地层,在雨水河流的侵蚀切割下,贵州幻化出一片喀斯特地貌的奇景,不仅布满了溶洞深坑,也构成了大窝函这样群山拱卫的天然巨碗结构。这里抗震好,防沉降,而且人烟稀少,电磁环境纯净,最重要的是,依凭天然地质结构建设FAST,能够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和养护成本——可以说,把天眼建在贵州,是老天爷的钦定。

亿万年前,无数古生物的遗骸构成了今天贵州的地貌,而人类又在这一地貌上修建了巨大的望远镜凝视苍穹。地球生命仿佛在数亿年的时间尺度上完成了一场接力,那些太古时代浅海中的无数生命,用身躯托举起了人类对宇宙的远望。

游历贵州的过程中,我在省博还看到了夜郎国的文物。西汉时,夜郎国在贵州一带颇具影响力,后来,夜郎王问汉朝使者:汉帝国和夜郎国哪个大?引得汉朝使者当场笑喷,从此,便有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然而,今天,通过FAST天眼,人们把脉冲星、快速射电暴、银河系中性氢云等等宏大的宇宙现象尽收眼底,某种程度上,贵州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见识的地方,正通过观察真正的无限与浩瀚来教导全人类保持谦卑。

若从古生代的浅海算起,贵州完成了一次生命的继承接力;若从2000年前的汉朝算起,贵州完成了一次见识上的极端反转。我在想,当年在贵州,汉朝使者耻笑夜郎王的自大时,宇宙中正有无数脉冲星信号飞向地球,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将会在后世被接收到。

因为,4亿多年前,汉朝使者脚下这个地方,正有无数的贝壳珊瑚繁衍生息,而它们将托举起真正的见识。(河森堡)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中国天眼,断层式领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26
突破1000颗!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国际领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26
不仅能看得远 还能看得清 “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开工建设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 2024-09-26
拓展观察宇宙视野极限!中国天眼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央视新闻 2024-04-22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8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7
“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900颗新脉冲星
央视新闻 2024-04-17
科普|中国天眼,又有重要发现!
科普中国 2024-03-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