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问题食材“未流入市场”,公众为何不买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8 19:33

近日,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10月27日,针对“肉联食品公司门口堆满死猪”一事,广东罗定市农业农村局发布通报称,已对该批猪只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没有流入市场,7名涉案嫌疑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同一天,针对“男子在酸菜池抽烟吐痰”一事,辽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称,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

两起事件中,相关部门均迅速行动、果断出击,均强调问题食材没有流入市场。然而,这样的说法未能平息部分网友的疑虑与担忧。公众的不买账,反映了对长期食品安全隐患的深切忧虑。

“未流入市场”的表述,本意是向社会传递风险可控的信号。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打消一些公众的担忧:此前有没有以及有多少死猪肉和“老痰酸菜”,流入了市场端上了餐桌?

应该说,对类似食品安全事件,公众并不陌生。比如,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老坛酸菜变“土坑酸菜”事件,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导致酸菜制作行业出现信任危机。如今,相似一幕再现,只是换了个地方。

监管的被动性在此显露无遗。“网友曝光-监管部门介入-问题通报-承诺整改”,这样的流程已成为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标准化“剧本”。监管不应总是跟在问题后面跑,而应该筑起牢固的防线。这要求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出击,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从运动式执法转向常态化监督。

食品安全监管链条长、环节多,从生产到加工,从运输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现实中,监管力量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监督。这就给一些不良企业留下了可乘之机。

违法成本过低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倘若处罚不痛不痒,很难对企业形成有效震慑。一些企业会计算违法成本与收益,如果觉得有利可图,就可能铤而走险。食品安全违法必须付出足以震慑的代价,才能遏制企业的侥幸心理。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公众对“未流入市场”的说法不买账,实质上是对更高效、更透明、更严厉监管的呼唤。唯有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之以恒发力,才能避免类似问题重演,真正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文/陈广江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食安小卫士”走进新发地市场守护节日“菜篮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22
拜登和美国国会满意度持续低位徘徊,选民为何不买账“拜登经济学”
第一财经 2024-05-29
消费者点酸菜鱼吃出假鱼片 东大方致歉:系仿真模具混入食材 浙江全省门店展开自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8
欧盟积极“推销”AI监管法案 亚洲国家却并不买账
财联社 2023-07-19
有高校就业活动重量不重质,媒体:花拳绣腿,学生自然不买账
中国青年报 2023-05-17
妇炎洁道歉!有网友不买账:连个章都舍不得盖
中新经纬 2022-05-20
带文件复出的酸菜面更需“带责任复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4
湖南严查快处土坑酸菜背后的失职渎职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2-03-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