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届链博会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与,到第二届链博会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和机构相聚,再到本届链博会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家参展商莅临,合作共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不追求短期的现场交易成交额,更注重推动长期互利合作的“链接度”,链博会不仅让参展商知道自己处在链条的什么位置,还通过搭建高层级平台和呈现全供应链场景,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遇,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舞台。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651家企业和机构携500多家上下游合作伙伴亮相,实际参展商达到1200家;参展商涉及7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境外参展商占比达35%;首次设立“链博首发站”新品发布专区,将有超过100项首发首秀首展。经过前两届的精心培育,链博会已经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国际化平台。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产品和服务,与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和运输、成品的组装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的整个过程紧密联系、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简单来说,从原材料、加工厂到采购、仓储,再到销售发货、客户收货、售后回单等等,都是供应链干的活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性产品的诞生越来越需要汇聚各种先进技术和产业资源,加强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对于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深远而积极的作用。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保持稳定并持续深化,世界各国就普遍受益;当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受到阻碍或停滞不前,世界各国就普遍受损。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维护供应链稳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某些国家大搞“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严重扰乱供应链体系,导致全球产业链进入加速重构期。在此背景下,连续举办了三届的链博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链博会的“链”不是“脱钩断链”的零和博弈,而是各国企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共赢链”。
从首届链博会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与,到第二届链博会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和机构相聚,再到本届链博会有7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家参展商莅临,“链接世界、共创未来”合作共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共赢链”的新故事越来越精彩。不追求短期的现场交易成交额,更注重推动长期互利合作的“链接度”;展商之间不是对手,而是队友,不是互相“抢蛋糕”,而是一起“做蛋糕”。链博会不仅让参展商知道自己处在链条的什么位置,如何跟上下游联动,还通过搭建高层级平台和呈现全供应链场景,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遇,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舞台。
创新是链博会的底色,也是链博会的生命力所在。本届链博会首次设立的创新链专区,就是要让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变成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让那些“沉睡”的优质科技成果不再是“睡美人”,而成为推动产业创新迭代发展的“弄潮儿”。从聚焦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的引领效果和关键作用,到展示创新所需要的资本、人才、服务和文化,解决“不会转”“转化难”“效率低”等实际问题,再到破解成果转化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分散和商业运作困难等障碍,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无不让本届链博会的创新故事更加精彩纷呈。
链博会所讲述的“共赢链”故事,体现了全球工商界坚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鲜明态度,以及打造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全球企业共生共赢产业生态的坚定信心。从特斯拉展示上海超级工厂4小时中国本土供应商朋友圈,到苹果公司CEO库克直言“没有中国的合作伙伴,苹果无法取得今天的成功”,再到英伟达、力拓、正大等跨国巨头展示的与中国伙伴合作的生动案例,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共赢链”新故事越来越精彩的背后,是对促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心理共通,更是对中国作为稳定畅通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和捍卫者的高度认同。
以链博会为新起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必将不断延伸拓展,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奔腾向前的势头谁也阻挡不了。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