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用AI健康助手咨询健康问题、分析体检报告、获取用药指南,但同时,老年群体也成为各类健康谣言的主要受害者。近期,有媒体对10款AI健康助手进行了测试,发现被测试AI健康助手基本上能对健康谣言进行识别纠偏,但部分AI健康助手未能识别网传“特效药”的夸大宣传风险,大部分被测AI助手对“特效药”效果分析仅基于宣传广告,无法客观地为用户提供合理建议。
AI健康助手已成为民众求医问药的重要工具。对年轻人而言,AI健康助手是随时可查的“健康百科”,对老年人来说,AI健康助手是跨越数字鸿沟的“医疗翻译官”。分析体检报告、提醒用药时间、解读专业术语、推荐养生方法等,AI健康助手让许多老人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健康关怀。这种低成本、易操作的健康管理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然而,此次测评暴露出一个关键的风险点:部分AI工具未能有效识别夸大宣传的“特效药”。有些因夸大宣传被处罚过的所谓“特效药”,部分通用大模型不仅未提示风险,反而将产品宣传广告作为分析依据,甚至暗示其可替代正规治疗。这种“只照着广告念”的回答方式,其实是将虚假信息经过技术包装后使其二次传播。一旦AI成为医药广告的“智能复读机”,其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
若AI健康助手持续充当虚假宣传的“帮凶”,后果不堪设想。老年群体本就是健康谣言的主要受害者,他们更容易相信“一吃就灵”“彻底根治”等话术。当AI用看似专业的语气复述这些虚假信息时,老年人很难分辨是广告还是科学建议。尤其是,部分AI在回答末尾加上“请遵医嘱”等提醒,却在前文用大量篇幅渲染产品功效,这种"先误导再甩锅"的操作,容易混淆视听。
拦截误导信息应成为AI健康助手的基本功,为此需从技术和管理两端发力。技术层面,应建立医疗信息核验系统,强制要求AI在提供药品建议时,必须交叉验证可信来源,对曾被处罚的产品自动标注风险提示。如果出现多人举报AI健康助手推送误导信息现象,则应暂停提供相关内容,并迅速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管理层面,需明确AI健康助手等医疗应用的责任边界,要求应用管理方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药品推荐的功能进行专项备案,避免AI健康助手随口一说、事后不管。
当前市面上的AI健康助手品类丰富,既有DeepSeek、豆包等通用工具,也有夸克健康管家、讯飞晓医等专业医疗AI工具。这些工具在健康科普、慢病管理等方面已展现出实用价值,其超强的功能让人惊叹。但正如合格的医生既要会看病,更要能辨别伪科学,AI健康助手的基本功里,必须包含对虚假信息的快速识别与拦截能力。
唯有如此,AI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健康与医疗,而不是成为健康风险的放大器。
文/唐传艳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