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好《意见》,要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复苏江河生态环境,维护江河健康生命,实现江河功能永续利用,必将为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筑牢强国复兴水安全保障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江河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文化繁荣发展,影响力显著增强;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水关系更加和谐。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江河安澜,方能国泰民安,江河保护治理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此次在中央层面制定颁行《意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我国江河保护治理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总体要求,提出主要目标,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工程,从“人工天河”红旗渠到三峡大坝“高峡出平湖”,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懈奋斗和艰辛实践,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江河治理经验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就江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江河保护治理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强化长江、黄河等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断流干涸20多年的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不断创新的江河治理,使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碧水长流,中国江河湖泊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
江河保护治理,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特点和人口经济状况,决定了我国江河保护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多发,是世界上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各地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全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降低,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新时代治水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此次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从全力保障江河安澜、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江河水环境、传承弘扬水文化、完善江河保护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24项举措,对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作出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好《意见》,关键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
贯彻落实好《意见》,要切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传承弘扬水文化,健全江河保护治理制度,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
江河万里,润泽华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复苏江河生态环境,维护江河健康生命,实现江河功能永续利用,必将为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筑牢强国复兴水安全保障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