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老幼共托”适配度
人民日报 2025-02-05 08:35

推动“老幼共托”,不是将养老和托育两种功能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创新,推动两种服务有机相融

照护好“一老一小”,是许多家庭的重要关切,也是一个社会难题。

近两年,不少城市试点“老幼共托”模式,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托育问题。不久前,重庆市首家嵌入养老服务的在办幼儿园启动使用。在这里,由闲置楼层改造而成的养老服务站,设有健康管理区、休闲娱乐区和文化教育区,还将提供助餐、助洁、陪行等服务。“一老一小”各得其所,朝夕相处,其乐融融。

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来看,老龄化加深、生育率下降同时并存,“老幼共托”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在同一空间下开展老幼照料,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减轻家庭负担,促进代际交流。

不过,当前的“老幼共托”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服务规范和标准尚不成熟,面临资源不足、人才匮乏等现实挑战,盈利模式也有待市场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老幼共托”,优势在于资源整合,而难点是平衡需求。虽然养老和托育都是照护服务,但具体要求仍有差异。推动“老幼共托”,不是将养老和托育两种功能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精细化设计和创新,推动两种服务有机相融。

老幼共处,各有偏好。孩子喜欢灵动多变的空间,老人更加注重安全舒适。因此,“老幼共托”场所的空间设置和代际互动活动设计,需要更高的兼容性。比如,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的核桃园养老服务驿站纳入托育服务后,不仅为孩子们调整灯光亮度、增设小黑板,设计活泼可爱的手绘图案,还推出了儿童餐,给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体验。充分考虑双方的行为特点和使用需要,同时做好适老化和适儿化改造,提升“老幼共托”适配度,才能托得放心,托得满意。

“老幼共托”这一新模式,对照护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管老、顾小的双重任务,意味着照护人员既要熟悉老年护理的要点,也要掌握幼儿教育的精髓。目前的“老幼共托”机构,大多只能做到在其中一方面相对专业。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要着力整合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方面人才资源,推动业内机构开展交叉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

作为新生事物,“老幼共托”呈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应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为其保驾护航。《“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各地要统一规划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城市“一老一小”等整体解决方案。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加快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明确各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将有更多群众接受这一新的服务模式并从中受益。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在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合理规划,前瞻布局,打通养老和托育两方面的资源,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便利性,定能更好解决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一老一小”的生活更加温暖幸福。

文/王沛容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老老人、小小孩”更幸福!昌平全面提升“一老一小”公共服务品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09
老幼共托如何多赢
经济日报 2024-10-24
“老少共托”进社区 “朝夕相处”在这里实现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21
“老幼共托”新模式渐兴,前路几何?
新华社 2024-10-10
视窗 | 聚焦“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新华社 2024-08-21
“幼转老”既是求生也是创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幼转老”既是求生也是创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2
“老幼共养”服务是一种有益探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