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上品,其中“湖笔”又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成就了“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辉煌。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让我们走进湖州善琏,感受湖笔制作技艺的精妙。
临近年关,在善琏镇的湖颖广场前,当地的书法爱好者们正在写春联送福字,摄影师在给村民拍摄新春照片,引得附近不少村民前来凑个热闹。在湖笔文化馆前,已经放寒假的孩子们正在通过研学,感受湖笔制作这一国家非遗技艺。
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在吴兴,即现在的湖州,任过太守。他们能书善画,对湖笔的选择非常严格,经常和笔工一起研究磋商,动手改制,不断提高制笔工艺水平。
专家表示,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绘有许多彩色花纹,这些花纹线条匀称,笔触较宽,很像是用毛笔一类的工具涂画出来的。因此来判断当时已出现了毛笔的雏形,应当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秦代前后毛笔有了重大革新,开始将笔杆一端掏空,将笔头纳入管腔中。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善琏湖笔制作工艺复杂,需经历择料、水盆、结头等8道大工序128道小程序。“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一支毛笔,凝聚着千百年来一代代制笔人的工匠精神和文化情怀。
传承创新 湖笔焕发新活力
在善琏,家家户户都会做笔,一代传承一代,已经有将近2000多年的历史。如今,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湖笔的制作和设计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仿古,看似守旧的名词,在善琏却充满了创新与活力。它就像是时光机,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古代,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美。在“笔二代”吴钰的收藏馆里,就收藏着以狼毫、兔毫为主的复刻类古代经典毛笔。
中国历史上的笔杆最长、笔帽最长,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第一支羊毫笔西凉武威羊毫笔、“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的鸡矩笔等,都被吴钰父子俩一一复刻了出来。
姚玉粼是湖笔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花了整整6个月时间,拍摄、剪辑了600多条短视频,把湖笔制作的完整工艺一一记录下来。
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大力创新湖笔样式。除了簪笔,她还设计出景泰蓝十二生肖笔、状元及第笔、宇航员笔等,这些创新款颇受年轻人追捧,年销量5万多套。为开辟宣传和销售湖笔的新路,姚玉粼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开网店、拍短视频、网上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湖笔。
湖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姚玉粼:随着国潮风的出现,其实还是比较需要这种新型湖笔的出现来带动传统的产业,让它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