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意之火”点亮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法则 泰康美术馆首届“科技艺术季”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8 13:00

人工智能迅速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越来越多关于AI的讨论进入公共视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11月16日,泰康美术馆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发起“启程之际:艺术、科技、教育跨界论坛”,汇聚多位策展人、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进行跨界对话,以全球视野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时代议题,由此拉开了泰康美术馆“TAM科技艺术季”的序幕。

“TAM科技艺术季”源自泰康美术馆同期开幕的重磅新展——“创意机器”(Creative Machine)中国首展“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泰康美术馆以这场国际大型展览为契机,开启为期三个半月的公共艺术嘉年华,从艺术、科技、人文、教育等多元视角,通过跨界论坛、沙龙对话、青少年AI数字艺术挑战项目等多种形式,希望引发广大观众对未来的关注和思考,探讨与审视我们正在变化的当下生活。

以展为始:

走向公共的艺术嘉年华

作为泰康美术馆开馆以来的首个国际项目,2024年11月15日启幕的新展“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和“TAM科技艺术季”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一场跨学科的艺术大展,也是泰康美术馆走向公共、走向大众、走向未来的探索。

“创意机器”是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艺术与创造力的国际大型展览,旨在探索人类与机器创造力之间的边界地带。自2014年在伦敦举办首展以来,历经艾伦·图灵研究所、牛津大学等举办地,此次展览是Creative Machine在中国首次亮相,也是迄今为止在北京举办的首批大型创意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艺术展之一。展览从全球视角观察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创作,精选来自全球30位/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多元领域。该展览由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与“创意机器”项目策展人、英国金匠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资深策展人周翊共同担纲展览策划,特邀人工智能科学家Frederic Fol Leymarie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艺术家韩娅娟担任展览顾问。延续泰康美术馆对于“媒介”问题的研究和关注,此次展览以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为切入点,在呈现AI艺术前沿动态的同时,以媒介考古的角度串联起一部微缩的数字艺术演进史。

正如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泰康美术馆理事长陈东升在开幕论坛上所说:“这次展览打破了过去我们只研究本土的传统,把目光转向科技、AI和艺术的国际化。泰康美术馆的口碑,要靠不断做好的活动、好的展览、好的创意积累起来,扮演好公共艺术普及者的角色。”

为此,在新展为观众打开科技艺术前沿叙事的同时,由此拓展而来的公共艺术嘉年华——“TAM科技艺术季”则从艺术、科技、人文、教育等多元视角,联动多位重磅跨界嘉宾,与公众和青少年展开对话,打开AI时代的人文精神新篇章。

截屏2024-11-28 12.02.43.png

前沿分享:

AI艺术的“创意之火”

以AI为代表的科技越发达,人的创造力越珍贵,背后隐含的创意火种、人文主线和创造力内核,正是泰康美术馆新展和“TAM科技艺术季”蕴含的时代母题。

以“创造力”为主线,本次展览联合策展人、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数字艺术先驱威廉·雷森(William Latham)在开幕跨界论坛上,围绕人工智能艺术前沿实践,分享了过去十年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包括与全球知名技术机构的合作案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谷歌DeepMind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等。他表示非常期待与中国高校合作,探索新的技术进展。“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领域,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分支。”

展览学术主持、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计算机系教授Frederic Fol Leymarie则结合展览“历史”板块,向现场观众回溯计算机艺术60年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拥抱新技术带来的灵感,也是在不断加深对人类自身的新理解。“今天,计算机艺术无疑是艺术探索的前沿,并且在不断地超越艺术,探索各种新的可能性。”

截屏2024-11-28 12.01.59.png

跨界对话: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法则

从最初的代码、算法、图形再到今天各类应用,人类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见证了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人工智能,更被称为未来世界的最大“变量”。人类已经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有关于AI的各种尝试与讨论,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为人类未来生存进行的一种情景演练。

正如《人类简史》三部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新书《智人之上》中所探讨的:“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智人之上是人类,还是智能?”

对于AI时代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人的创造力又将去向何处?在“TAM科技艺术季”开幕论坛“从智人之上到智能至上——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上,特邀主持人、「声动活泼」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丁教与策展人和跨界嘉宾们一起,从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出发,对一系列公共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引发观众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关系的深入思考,形成了美好的思想共振。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民安,从艺术史的角度审视人工智能艺术。他提出,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将艺术史分为身体创作阶段和技术复制阶段,“人工智能艺术显然与这两种类型都不一样,既不是身体创作出来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带有强烈的偶发性、随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艺术也许就是艺术的第三个阶段。”

而人工智能艺术这种“新型艺术”显然有更广阔的跨界天地。威廉·雷森分享了数字艺术模型在科学领域的合作案例,医学专家受他的作品启发,将数字艺术软件应用于蛋白质结构可视化的科学研究,并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展开合作。“过去我们总说,永远不要把艺术和科学混在一起,但我们做了这个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看到新视角和新机会。”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林咏华,则从科研人员视角分享了最新研发方向。“AI技术是不可逆转的未来洪流,我们只能全速往前。”但她也提醒,在下一个AI浪潮到来前,人们需要思考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比如普惠AI,如同普惠医疗,势必能减轻很多负担。还有AI开源和平权,都是值得全球探讨的重要问题。”

截屏2024-11-28 12.01.32.png

教育新语:

以AI为翼打开全新未来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展览的另一大寄望就是引发青少年对于未来的关注——人工智能是近在眼前的未来,现在的青少年正是面对未来挑战的第一代群体,他们将如何面对全新的未来?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如何划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界限?我们如何让孩子理解技术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今天的教育在生命、成长、职业认知等角度如何为未来的人类社会打开更多可能性?……

在论坛“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法则”上,作为特邀主持的资深科技与教育产业战略专家袁希与多位深耕该领域的教育学者展开了一场有关“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分享与讨论。正如可汗学院创始人、世界创新教育家萨尔曼·可汗在《教育新语》中指出,“无论你是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还是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工作者,让我们一起勇敢拥抱人工智能,培育面向未来的竞争力。”教育如何面向未来,也是现场嘉宾和观众们共同的心之所系。

“让孩子做准备去从事那些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那些还没发明出来的技术,去解决现在还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教育当下面临的巨大挑战。”舒不知教育机构创始人、前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和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副校长舒大军直言,“教育如果不生活在未来,明天我们的孩子就会生活在过去。”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副校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袁中果则详细介绍了,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协助下为教育公平提供助力。“我们在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有机会听到全国最优秀老师的课,为学习创造无限可能。”

人大附中金牌物理教师、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的“国民老师”李永乐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感慨AI的出现,让孩子的疑问都能得到妥帖解答,“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未来。”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计算机系教授Frederic Fol Leymarie则强调了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育领域大有可为。“只有个性化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每个个体和学生,为自己的独特性而感到自豪。”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回归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正如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所期望的:“面对即将到来的AI时代,或许今天的我们无法做好准备,但我们希望给孩子们创造机会,从艺术这个窗口去感受、想象、迎接一个既不可知又近在咫尺的全新未来。”

截屏2024-11-28 12.04.40.png

关于展览

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

主办:泰康美术馆,Creative Machine

策展人:威廉·雷森,唐昕,周翊

学术主持:Frederic Fol Leymarie

展览顾问:韩娅娟

艺术家:

当代

Memo Akten / Katie Peyton Hofstadter,敖乾枥Chando Ao,韩娅娟,William Latham / Stephen Todd,刘佳玉,Parashkev Nachev,Félix Luque Sánchez / Vincent Evrard / Damien Gernay,Patrick Tresset,Maxim Zhestkov

历史

Paul Brown, Harold Cohen, Ernest Edmonds, David Em, Herbert W. Franke, Desmond Paul Henry, Heinrich Heidersberger, William Latham, Andy Lomas, Manfred Mohr, Vera Molnar, Frieder Nake

教育

Max Bittker, Harold Cohen, John Horton Conway, George Corney, Amanda Ghassaei, Ross Hill, Benoit Mandelbrot, Craig Reynolds, Matt Ruten, Karl Sims, John Whitney Sr

展览时间:2024.11.16-2025.2.28

地点:泰康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景辉街16号院1号楼泰康集团大厦1层、2层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7:30(最晚入场时间16:30)

关于泰康美术馆

TAM泰康美术馆是一家位于北京CBD核心区、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究与收藏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由泰康保险集团发起创立。泰康美术馆(Taikang Art Museum)的缩写TAM发音为tā men,指代的是艺术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这呼应了美术馆的品牌概念“一家为’TA们’打造的美术馆”,即一个开放的、利他的、属于公众的艺术平台,服务于每一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与追寻。在学术定位上,TAM聚焦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当代艺术以及朝向未来的新艺术;强调以历史观的方法看待、研究和收藏当代艺术;希望梳理并呈现一百多年来中国艺术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美术的角度反映中国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希望参与并推动艺术面向未来的发展。

作为TAM前身的泰康空间,于2003年由泰康保险集团(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并获得其持续支持。泰康保险集团是国内最早开展当代艺术收藏的金融企业,二十年来致力于收藏中国现当代艺术,初步建立起了一个颇具美术史意义与规模的收藏面貌。泰康收藏既聚焦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早期中国摄影,1905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绘画、现实主义艺术或其他艺术形式,也囊括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中的节点性作品和当下最受关注的新艺术实践,同时珍视相应历史时期艺术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泰康收藏不仅梳理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更是将思考放大到人类发展的角度看待当代问题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关联。

TAM以打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美术馆和公共化服务平台为目标。作为一个有20余年学术积淀的新机构,我们秉持更加开放、友好的态度,与业内先进共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参与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用艺术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观展|泰康美术馆推出新展“跨越六十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融合艺术与尖端科技,来今日美术馆体验上古宇宙奇幻冒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16
聚焦 | 新绎美术馆盛大开馆 赋能京津冀艺术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30
观展|赵半狄展览“创造不止,温暖不息”于泰康美术馆展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7
“2123考古:一百年前美术馆的一百件事物”虚拟展览带来全新观感
中国新闻网 2023-12-28
平谷区有座电站美术馆,变废为宝点亮乡村之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2
亚洲最大规模MR数字艺术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0-11
把星空搬进美术馆
中国青年报 2023-08-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