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头我想发挥点余热” 74岁“斗拱爷爷”玩短视频把冷门古建“炒热”
扬子晚报 2024-11-19 12:06

“斗拱爷爷” 王永先前半生与古建筑为伴,曾修缮100余座国宝古建筑。退休后,这位痴迷古建的“老顽童”紧跟“时髦”玩起短视频,他常穿梭在山西各地的古建筑之中,录视频向网友科普古建知识。为了能进行更多的实景拍摄,他在72岁的年纪去考了驾照,还拉老伴和女儿入伙,参与拍摄剪辑工作。他的视频成为年轻人了解古建的窗口,甚至有人在游览山西前,专门跟着“斗拱爷爷”的视频学习。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斗拱爷爷” 王永先说:“我这一生与古建筑结下不解之缘,如今能为古建筑文化传播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感到非常欣慰,小老头我想发挥点余热。”

与古建的缘分始于50多年前

曾因“苦行僧”式生活想转行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知识点,就是柱根开孔的现象。我们这个实例在山西万荣县东岳庙的飞云楼……”视频画面中,身穿藏蓝色中山装,戴黑框眼镜,笑容慈祥的老人就是王永先,今年74岁。他从2019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带大家“零基础学古建”,如今已更新170多期视频,粉丝数达一百多万,视频点击量突破2000万。“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所以我用它来当网名。”关注他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斗拱爷爷”。

年轻人爱上古建筑,让他惊喜又欣慰,“看到广大青少年对于古建,由不懂到初步了解到热爱,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王永先老先生守望古建筑半世纪,如今为古建这个冷门领域带来不少流量。

上世纪70年代初,知青返城后,王永先进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成为一名文物保护领域的“修庙人”。“ 古建筑过去叫庙宇,大多在乡下。修庙人过着堪比‘苦行僧’的生活,与家人聚少离多,长年累月地待在荒山僻壤,勘察、修缮,让一座座濒临倒塌的庙宇重新焕发生机。”

“山西的庙宇分布比较散,当时基本就靠一双腿走路。运气好的话能搭上老乡的毛驴车、马车,那可高兴了。”王永先告诉记者,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在一个地方一驻扎就是小半年,“经常一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三九寒冬在深山破庙里啃咸菜充饥。”

年轻时的王永先曾想调动工作。在多次陪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去山西各地考察后,他转变了想法。“当时罗老师五十几岁,一下就钻到梁架上,看古建筑的结构,那种痴迷的状态特别打动我。”他想把这份有意义的工作坚持下去。

“修庙”修成飞檐走壁的“大侠”

数次经历“生死时刻”

王永先介绍,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里面涉及石作、瓦作、雕塑、壁画等工艺,还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非科班出身,但王永先给自己选了“三门课”:一是钻研古籍,向书本学习;二是在修缮现场,向修庙的老工匠学习;三是向梁思成这样的前辈学习。“那会儿每月工资二十七八块,我愿意花32块买梁思成先生写的《营造法式注释》,我特别舍得在学习上面花钱。”

驻扎在修缮现场,爬梁上架是常有的事。简单搭个两层脚手架,噔噔几下就爬到三四米高的梁架上,如飞檐走壁的大侠。“每天爬上爬下,满脸满身都是灰,那都是几百年的老尘土啊!”有一次,他爬到佛光寺殿顶,看到里面挂满了蝙蝠,“我用手电筒一照,它们一下噼里啪啦就飞开了,绕着我的脑袋来回飞,臭味熏天,臭虫跳蚤钻到我脖子里,咬一身疙瘩。”王永先称,这段经历让他想起了梁思成先生曾在勘察佛光寺时“与蝙蝠臭虫为伍”,梁先生这批先贤为古建筑献身的精神, 让他特别感同身受。

后来,交通条件变好,王永先和同事们有了一辆老旧的吉普车,出行不再靠两条腿。其间,他们经历了数次“生死时刻”。“有一次去晋东南的平顺县勘察古建,车在半路压到鹅卵石上,车轮飞了,车身一下就倾斜了,差点翻车。还有一次碰到山体滑坡,巨石砸下来,司机反应哪怕慢一秒,后果都不堪设想。”

几十年间,在王永先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五台佛光寺、朔州崇福寺、解州关帝庙、晋祠圣母殿、浑源悬空寺……越来越多的山西古建筑焕然一新,开始走到大众面前。

古稀之年玩转短视频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退休后的王永先,放不下对古建的热爱,潜心研究,学习木工技术,制作古建筑斗拱模型,撰写发表了多篇专著及论文。2017年,王永先被特聘为太原师范大学讲师,给学生讲古建筑修复保护课程。王永先告诉记者,正是课间与学生的随意交谈,让他决定用短视频的方式普及古建知识。

2019年2月,王永先进驻短视频平台,一家三口齐上阵。他负责专业讲解、文案撰写,他把老伴和女儿也拉入伙,老伴负责拍摄,女儿负责剪辑。

起初,他用视频录下建筑结构的细节,以画外音的方式,讲述斗拱、华拱、大斗、栌斗等内容,但播放量并不高。“古建筑学科本就冷门,学习门槛高。要让更多人看懂并喜欢,就得有干货、有意思。”他绞尽脑汁,为了适应年轻人的口味,让大家更快地接受古建筑文化,他开始本人出镜,并打造课堂合集。通过深入现场,结合古代专业书目、古建筑斗拱模型解剖、手绘图、施工实践、科普动画等方式,与网友们深入互动,解答大家的疑问。没想到这一方式非常受欢迎,视频观看量开始爆发式增长,单条视频能达到几十万次、上百万次播放量,不少网友表示,终于能“看出门道”了。

王永先说,为了能进行更多的实景拍摄, 他在72岁的年纪去考了驾照,贷款买了汽车。“山西100多个县都有很好的古建筑,晋南、晋北跑一趟,来回就是一两千公里。有些地方乘公交车很费时间,租车雇司机费用高,也不方便。”拿到驾照后,他经常奔波在山西各地,到平顺县龙门寺讲解“悬山顶”;到五台县佛光寺讲解“绰幕方”……

一期视频呈现出来只有两三分钟,但背后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走就是十几天,一个庙一个庙地跑。拍摄到很晚,吃饭还不规律,每一次拍摄回来,都要瘦好几斤。”他坦言,如今自己70多岁,已爬不动梁架,也上不了殿顶,但可以拍古建,讲斗拱、歇山顶、栌斗。“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之美,这是我想做的事。”

常以“老黄牛”鞭策自己

为弥补遗憾,正为古建制定修复方案

王永先告诉记者,以前在线下教学,受众很局限,一节课最多一百多人听。如今,在短视频平台,经常一夜之间就有几万人看过他的讲解。让他惊喜的是,他的粉丝以中青年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很多网友留言或者私信给他,表示看了他的视频后,非常想去山西看看,观赏古建筑,领略我们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网友在游览山西前,专门跟着他的视频“补课”;也有学生看了他的视频后,对古建筑感兴趣,考上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专业的研究生。

如今,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了许多古建筑教学、讲解视频,一些古建大师在讲,旅游爱好者、古建爱好者也在讲。王永先说,他非常高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类博主参与传播古建筑知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古建的美。

老先生坦言,他有时也羡慕同龄人的慢生活,心里有过一丝动摇。“我心中的‘小我’与‘大我’一直在打架,‘小我’说,王老头,你看你的朋友过得多惬意,你学学人家,去旅游去潇洒。‘大我’说,不行啊,你身上还有责任,你学了一辈子古建筑,要让青少年多了解一点,你不能松懈,你得继续干下去。最终,‘大我’战胜了。”当然,很多网友的鼓励也是他坚持的动力,“过程虽艰辛,但我在精神上是非常愉悦的,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王永先告诉记者,他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就是退休前没能完成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的修缮,应县木塔是现存世界上最高的全木结构高塔。“因为自然老化和经历几十次地震的原因,应县木塔已经出现了局部沉降扭曲的情况,建筑内部的梁架斗拱开始歪散。我作为项目组成员,几十年来,参与制定了十几套修缮方案,但因为修缮难度大,一直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为了弥补这个遗憾,王永先告诉记者,他正在为应县木塔做全面不落架纠偏复原修复方案,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他常以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鞭策自己, “只要我身体好,一息尚存,我就要不停地肩负起这个文化使命。”

文/万惠娟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文博短视频走红网络——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历史文化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1-01
人物|守望山西古建五十余载 斗拱爷爷王永先转战短视频赛道一举成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4
给世界玩家一点中国古建的震撼,《黑神话:悟空》带火一批中国古建景点
扬子晚报 2024-08-21
一支特殊的诊疗团队: “问诊把脉” 为古建筑注入“隐形钢筋”
中国新闻网 2024-07-14
木痴老伯5年做出榫卯版祈年殿:7108个手工零件精度在正负0.02毫米内
扬子晚报 2024-05-17
成都青年复刻北京中轴线,传递中国古建筑之美
中国新闻网 2023-10-15
从奥运游泳队服装设计师到视频博主 男子手绘600余张图给孩子讲古建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8
古建保护研讨会举办 “科技+文化遗产”推动古建筑保护数智化转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