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示范站内,一辆辆氢能源货运卡车正在排队加氢。这座加氢站日均最大氢气加注能力为4.8吨,可以满足800台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记者13日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探访北京大兴如何打造“标杆氢区、绿色氢区、全球氢区”。
旧厂房华丽蝶变氢能示范区
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充满现代科技气息的景象,包括全球日加氢量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京津冀首个氢能交流中心以及国际氢能孵化器,示范区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和协会联盟聚集。“花园式产业园区”,让人行走在园区宛如公园漫步。
而这片土地曾经历了产业的转型蝶变,也见证了国家新能源政策引领下的能源转型。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氢能示范区前身为北京威卡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和装饰件,属于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原土地承载产业存在生产线落后、厂库房老旧、土地利用率低、产业聚集效应差及社会效益不显著等问题,不符合首都战略定位。于是,大兴区将土地收回后实施拆违腾退、转型升级,最终立足 “三区一门户”功能定位,研究确定以氢能产业为发展方向,依托相关地块打造国际氢能示范区。
北京市大兴区经信局副局长项延宽向北青报记者介绍,2020年8月示范区启动建设,依托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优势,2021年11月示范区北区建成投运,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构建了以加氢示范站、体验展厅、科技园区为载体,产业基金、企业联盟、专项政策、实训基地等为支撑的“3+N”氢能产业生态体系。
大兴的氢能示范区,不仅展示了氢能技术的先进应用,更让氢能惠及大众。兴40路是大兴区的氢能公交车示范线路,驾驶员王刚告诉北青报记者,他定期来海珀尔加氢示范站给车辆加氢。驾驶氢能公交车,是他职业生涯里很不同的经历。“氢能车特别环保,而且噪音相当小,坐着很舒服,什么异味都没有。一般在这里加氢就是10分钟左右就加满了,能跑400公里没问题,而且加氢站对公交车都有绿色通道,加氢口直接插上加氢。”
氢能示范区引领产业升级,"产、学、研、用"融合促发展
在氢能示范区,服务企业的触角伸向方方面面,让企业全身心投入研发和生产。截至目前,大兴区落地氢能企业228家,形成了国氢科技、亿华通、美锦氢能、海德利森4大龙头企业引领,氢璞创能、清驰科技、海得利兹等8大潜力企业集聚的“4+8+N”氢能企业培育发展体系,核心技术覆盖氢能全产业链,让大兴氢能成为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支点。
氢能示范区发挥区位优势,联动氢能产业上下游,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亿华通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现阶段亿华通安排的测试量为每天5-10台,测试厂房的氢气供应由氢能产业基地海珀尔加氢站直接供应。记者在亿华通车间看到,井然有序的生产中,很多现代化机器人“员工”参与到元器件的运送中,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监牟晓杰介绍,亿华通生产全流程记录在质量追溯系统中,装配下线合格的发动机通过AGV智能运输系统传入至测试环节。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秉持大兴区“金牌店小二”的服务理念,园区建有“一站式服务中心”,不仅提供研发空间和生产厂房,还注重打造创业孵化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中介咨询服务、产业对外交流服务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六大服务平台,从企业设立、发展、成长、成熟等全生命周期提供“保姆式”服务,全面满足企业落地生产生活所需。
如何将 “产、学、研、用”有机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据悉,氢能示范区累计合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28家,签订战略协议6家。引入中关村氢能联盟、北京市氢标委等行业领军机构,与国际绿氢组织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院士专家服务平台,积极构建优质的创新发展产业环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区现已全部建成投运,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南区(一期二期)于23年4月建成投用,通过打造“摩天工厂”,为落地企业提供紧缺的厂房空间和涉氢测试服务。南区三期5.7万平方米,落地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西侧甲类检测实验室已先期投入使用,将填补华北地区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环节空白。大兴区经信局副局长项延宽表示,未来,大兴区在2025年同步规划建设不少于10座加氢站,目前已经建成了4座。同时,大兴区在积极探索生物质沼气制氢、甲醇重整制氢等等多种的新场景和技术路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李晓萌